[发明专利]一种一次性使用输血器及其使用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310869935.2 | 申请日: | 2023-07-17 |
公开(公告)号: | CN116585564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9-19 |
发明(设计)人: | 孟德颖;沈异鹏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天府南格尔生物医学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M5/158 | 分类号: | A61M5/158;A61M5/168;A61M5/36;A61M5/44;A61M5/32 |
代理公司: | 成都精点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1338 | 代理人: | 王记明 |
地址: | 610219 四川省成都市成***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一次性 使用 输血 及其 使用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一次性使用输血器及其使用方法,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包括由管路依次连通的输血袋、过滤器、滴管、流量调节器以及输血针,在针柄上设有用于防刺的护帽;止血组件包括导管,在导管中部设有导流块,在导管靠近出液端的内壁上设有限位环,限位环内壁上设有内锥面,在导流块中部设有分流块,在活动轴的延伸段上设有随动块;在随动块侧壁上设有柔性软管,柔性软管的内径沿导管中部指向出液端的方向递增。本发明在满足正常输血功能的前提下,能在针头使用完成后对其进行有效的收纳,且医护人员在操作过程中能避免针头刺伤,同时能在患者血管内与管路内存在压差时及时阻断输送路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一次性使用输血器及其使用方法。
背景技术
输血是指将血液通过静脉输注给病人的一种治疗方法,在临床上应用广泛,输血的治疗作用除了用以补给血量,维持血容量,提高血压以抗休克和防止出血性休克的措施外,还可供给具有带氧能力的红细胞以纠正因红细胞减少或其带氧能力降低所导致的急性缺氧症;补充各种凝血因子以纠正某些病人血液凝固障碍,因此根据病因不同,输血治疗的具体目的不同而可采取不同种类的输血方式。
在严重外伤出血、术中及术后大量出血、消化道大出血、产后大出血、宫外孕破裂出血、创伤性肝脾破裂出血等失血性休克病人的常用急救措施,用于存储血液的输血袋一般采用冷冻储存,在低温环境将血液注入至患者体内,会造成患者产生失温、冷颤等不良反应,而在调整输血袋中血液的温度后,则容易导致供血过程中血液因温差而产生气泡;现有技术中,减少气泡进入人体,消除空气栓塞的危险因素目前使用的方法都有局限性,即常规采用输血加温器对血液进行温度调节时,受热后的血液中会析出小气泡,通过人工实时介入,即及时用手指轻弹气泡下端输液管,将气泡弹至滴管内,然后从输血器与穿刺针连接部的三通用注射器进行排出;期间,在输血袋在与输血线路连通,实现正常的供血工序,并通过设备对输血袋进行施压,用于辅助输血工作,并且目前的输血加温器结构较为简单,极易导致血液受热不充分,导致部分血液无法均匀受热。
而在输血完成后,会将一次性输血器进行回收处理,由于输血器中的采血针管,因其锋利,利于穿刺进献血者体内,但同时也会在回收或是处理过程中误伤采输血护理人员或医疗废物处理人员;且由于输血针注入过患者血管内部,其针尖或是输血管路中存在的血液残留在误伤护理人员或是医废处理人员后,极易引发交叉感染,据不完全统计,每年就有3500~12000名医务工作者被确诊由于针尖刺伤而受到感染。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一次性使用输血器及其使用方法,以解决上述问题。
本发明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一次性使用输血器,包括由管路依次连通的输血袋、过滤器、滴管、流量调节器以及输血针,所述输血针包括相互连通的针头与针柄,针柄通过止血组件与管路连通,在针柄上设有用于防刺的护帽;
所述止血组件包括导管,导管两端分别设有进液端和出液端,且进液端与管路末端连接,出液端与针柄内部连通,在导管中部设有与之匹配的导流块,且沿导管的轴向在导流块的侧壁上开有两个呈劣弧状的分流孔,在导管靠近出液端的内壁上设有限位环,限位环内壁上设有内锥面,内锥面的内径沿导管中部指向出液端的方向递增,限位环与导流块之间形成环形腔;在导流块正对进液端的侧壁中部设有分流块,分流块内部开有空腔,沿导管的轴向在空腔内设有活动轴,活动轴的一端设有端板,端板通过压缩弹簧与空腔底部连接,且活动轴另一端活动贯穿导流块后朝出液端方向延伸,在活动轴的延伸段上设有随动块,且随动块的外壁与内锥面相匹配;
在随动块正对出液端的侧壁上设有柔性软管,且柔性软管的内径沿导管中部指向出液端的方向递增,柔性软管的小直径端外径与随动块的大直径端外径相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天府南格尔生物医学有限公司,未经四川天府南格尔生物医学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310869935.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