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电动车辆无线充电装置及其使用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310697003.4 | 申请日: | 2023-06-13 |
公开(公告)号: | CN116494808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7-28 |
发明(设计)人: | 杨林江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中青建设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L53/38 | 分类号: | B60L53/38;B60L53/12 |
代理公司: | 绍兴市寅越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3285 | 代理人: | 陈泽元 |
地址: | 312030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动 车辆 无线 充电 装置 及其 使用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一种电动车辆无线充电装置及其使用方法,包括电动车辆及安装在其底部的接收线圈、设置在充电路面上的发射线圈、设置在路边的控制系统、电源,所述电源通过控制系统连接发射线圈,所述充电路面上设置有容置发射线圈的隔热腔,所述隔热腔内设置有可升降发射线圈的升降组件,所述发射线圈常态下与充电路面齐平,所述充电路面上位于隔热腔的前后两侧设有用于卡住轮胎的限位腔。当电动车辆的前车轮压在支撑板上后,车轮连带支撑板往限位腔内下陷,使车轮陷入限位腔内完成电动车辆的定位,此时底部的发射线圈刚好对准接收线圈,同时支撑板向下转动时联动气囊膨胀带动发射线圈上升,使发射线圈与接收线圈之间的距离缩短。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动车辆无线充电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电动车辆无线充电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全球资源和环境压力的加大,新能源车辆的得到了大力推广和使用,许多国家已制订了淘汰燃油车辆的时间表。
目前的新能源车辆主要以电动车辆为主,利用蓄电池供电驱动,大部分纯电动车的续航里程从150km-300km不等,当蓄电池电力不足时,就需要及时充电。同时,蓄电池占用了电动车辆大量的成本和重量,极大地制约了电动车辆的推广应用。
现在的充电方法主要以有线充电桩为主,也有极少量的采用无线充电桩,如中国专利公开号为CN107938462B的一种无线充电公路,包括“路面系统和无线充电系统,路面系统由上到下包括树脂层、太阳能电池板层、路面层、路基层,根据公路路面的宽窄分为若干条无线充电车道,无线充电系统设置于每条车道的中线位置,嵌于太阳能电池板层和路面层中;所述无线充电系统包括供电电网、无线充电板,所述供电电网设置于无线充电板下方,所述无线充电板是由若干表面呈弧形凸起的矩形无线充电板所构成的列阵”。
其将发射线圈设置成弧形凸出结构,虽然能缩短发射端与接收端的距离,但是在路面上或路边设置常态化凸出不但会影响无需充电的车辆或其他电动自行车和行人的行车安全。其次车辆与发射线圈之间没有可靠的定位装置,车辆底部的接收线圈无法准确的对准发射线圈,当接收线圈和发射线圈未对准时,凸出的发射线圈与接收线圈之间的折射面积反而比平面的发射线圈更小,导致充电效率不佳。
发明内容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电动车辆无线充电装置及其使用方法,解决了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二)技术方案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电动车辆无线充电装置,包括电动车辆及安装在其底部的接收线圈、设置在充电路面上的发射线圈、设置在路边的控制系统、电源,所述电源通过控制系统连接发射线圈,所述充电路面上设置有容置发射线圈的隔热腔,所述隔热腔内设置有可升降发射线圈的升降组件,所述发射线圈常态下与充电路面齐平,所述充电路面上位于隔热腔的前后两侧设有用于卡住轮胎的限位腔,所述限位腔的顶部转动连接有支撑板,所述支撑板的底部与限位腔的底部之间设置有可伸缩的支撑机构,电动车辆的轮胎接触支撑板时会带动支撑板往限位腔内转动,当支撑机构受力收缩时能够联动升降组件提升发射线圈。
优选的,所述支撑板的转轴两端与充电路面之间分别设置有用于限制转轴正反转的正向限位机构和反向限位机构,位于前侧的支撑板后侧的充电路面上设置有重力传感器,重力传感器与控制系统相连;当重力传感器第一次检测到车辆前轮时,正向限位机构断开,反向限位机构动作,当重力传感器第二次检测到车辆前轮时,反向限位机构断开,正向限位机构动作。
优选的,所述正向限位机构包括棘轮、与棘轮相配合的棘爪、顶板以及电磁铁,所述棘轮同轴套设在转轴上,所述棘爪的一端铰接在充电路面上,所述顶板固定在充电路面上且位于棘爪上方,所述棘爪的顶面与顶板之间设置有弹簧二,所述电磁铁设置在顶板的底部且与棘爪相对应,电磁铁与控制系统相连,当电磁铁通电时,棘爪与电磁铁对应的一面磁极相同,所述反向限位机构的结构与正向限位机构一致,反向限位机构的棘轮设置方向与正向限位机构的棘轮相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中青建设有限公司,未经浙江中青建设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310697003.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