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氢能厂房钢构立柱施工定位机构及其施工定位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2310669017.5 | 申请日: | 2023-06-07 |
| 公开(公告)号: | CN116537569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8-04 |
| 发明(设计)人: | 贲鸿鹏;郝建兵;王乐乐;蔡长海;陈伟;曹自强;郭红锋;刘震;孙宇杰;宋博;崔婧瑞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建筑一局(集团)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E04G21/18 | 分类号: | E04G21/18;E04G21/14;E04C3/32;E04H5/02 |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建联合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004 | 代理人: | 李瑾;王灵灵 |
| 地址: | 100161 北京市丰台区***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厂房 立柱 施工 定位 机构 及其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氢能厂房钢构立柱施工定位机构及其施工定位方法,该机构包括底座、定位框,底座设置用于容置定位框的容置部,容置部与定位框可拆卸配合;容置部的上端为开口端,定位框的端部能够通过开口端进入到容置部中;容置部的侧壁设置有定位凸起,定位凸起用于与定位框的端部相互配合;底座还设置有用于向容置部中注浆的注浆流道,在利用定位框对钢构立柱进行定位后,可通过注浆流道对容置部中进行注浆,从而实现通过混凝土实现对钢构立柱底部的包覆,实现钢构立柱的固定,在完成固定后,可拆除定位框,实现定位框的重复利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钢结构建筑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氢能厂房钢构立柱施工定位机构及其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持续不断地对氢燃料电池的各关键组装件进行研发更新,对生产基地的需求逐渐增大,钢结构建筑作为一种新型的建筑结构体系,具有跨度大、强度高、重量轻、造价低、环保节能、外表美观、施工周期短、保温效果好、使用寿命长、空间利用率高、抗震性能好和布局灵活等优点,是作为氢能厂房一种可行的建筑体系,主要由型钢和钢板等制成的钢梁、钢柱、钢桁架等构件组成。
钢构柱作为钢结构建筑的重要组成结构,在其定位施工过程中,需要保证钢构柱的垂直度以及稳定性,从而保证后续整体建筑结构的稳定性。现有技术中的氢能厂房中钢构柱固定技术因为需求量较大且具体应用具有一些特殊性,或者是稳定性有问题或者是结构复杂、技术要求高从而造成成本较高。
如在公开号为CN 114876217 A的中国专利中,提供了一种钢结构建筑钢柱定位施工装置,通过结构设计,能够保证钢构柱的垂直度以及稳定性,但是采用该种装置,通过定位框和定位夹板的设置对钢柱进行定位处理,使钢柱保持与地面垂直的状态,每一个钢柱均需设置定位框以及定位夹板结构,成本较高且不利于可持续发展。
发明内容
针对于现有技术中氢能厂房钢柱定位的技术缺陷,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氢能厂房钢构立柱施工定位机构及其施工定位方法。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氢能厂房钢构立柱施工定位机构,包括底座和与底座方向垂直的定位框, 所述底座设置有用于容置所述定位框的容置部,所述容置部与所述定位框可拆卸配合;所述容置部的上端为开口端,所述定位框的下端部通过所述开口端进入到所述容置部中;其中,所述容置部内的左右相对侧壁在同一高度设置有相互对应的定位凸起,所述定位凸起用于与所述定位框的下端部相互配合,对定位框的高度进行定位;定位凸起的底部与容置部的底部之间存在间隙;所述底座设置有用于向所述容置部中注浆的注浆流道;每条注浆流道的注浆进口设置于底座的侧壁,注浆出口设置于所述定位凸起处;所述注浆流道设置有偶数个,底座左右两侧的注浆进口两两相对。
作为对注浆流道的优化,所述注浆流道具有第一注浆出口,所述第一注浆出口位于所述定位凸起远离所述开口端的一侧。
进一步的优化,所述注浆流道具有第二注浆出口,所述第二注浆出口位于所述定位凸起靠近所述容置部中轴线的一侧,第一注浆出口与第二注浆出口方向垂直。第一注浆出口和第二注浆出口的同时设置可以显著提高注浆效率且保证注浆的均匀性。
进一步的,定位凸起的宽度L小于定位框侧壁的厚度H。避免对钢构立柱的插入造成影响。
作为对定位框的优化,所述定位框内设置有两个相对的定位夹板,所述定位夹板通过液压缸与所述定位框的侧壁连接,当所述液压缸伸缩时,所述定位夹板沿垂直于所述定位框侧壁的方向运动。
进一步的,所述定位框的侧壁设置有定位框第一通孔,所述定位夹板设置有夹板第一通孔,所述定位框第一通孔与所述夹板第一通孔同轴设置,且所述定位框第一通孔的轴线与所述定位框的侧壁垂直设置;还包括辅助行走件,所述辅助行走件的一端设置有行走轮,所述行走轮依次通过所述定位框第一通孔与夹板第一通孔用于与钢构立柱的表面相互配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建筑一局(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建筑一局(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310669017.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