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绿色环保水性银墨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2310646062.9 | 申请日: | 2023-06-01 |
| 公开(公告)号: | CN116656178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8-29 |
| 发明(设计)人: | 徐伟;何良原;俞红卫;华赟;吴益芝;朱仙萍;刘进;吴嵘;熊丽霞;刘飞;童巧花;钱康;胡彬;洪晓亮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特美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C09D11/107 | 分类号: | C09D11/107;C09D11/102;C09D11/037;C09D11/03;C08F283/00;C08F220/18;C08F220/20 |
| 代理公司: | 上海微策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1333 | 代理人: | 魏艳丽 |
| 地址: | 324000 浙江省衢州***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绿色 环保 水性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C09D11/00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绿色环保水性银墨及其制备方法,按照重量份计,其制备原料至少包括树脂40‑50份,水30‑40份,烷基醇0‑10份,水性铝银浆溶液10‑20份,润湿分散剂0.5‑2.0份,流平剂0.1‑0.3份,消泡剂0.1‑1.0份,增稠剂0.1‑1.0份,通过以自制备的水性丙烯酸酯复合水性聚氨酯树脂作为基料,配合其他原料,使制备得到的水性银墨能够替代溶剂型油墨应用于水松纸、卡纸表面获得外观及综合性能优异的水性银墨涂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C09D11/00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绿色环保水性银墨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水松纸、卡纸做为卷烟的主要包装材料,直接或间接与香烟接触,两种材料的安全卫生性愈发受到烟厂和消费者重视。目前水松纸、卡纸在印银方面,为了追求鲜艳亮丽及金属质感,通常会选择溶剂型银色油墨印刷,溶剂型银墨印刷过程过有大量有机溶剂VOCs排放,且印刷过程中又无法将油墨中的溶剂全部排出,为确保产品中溶剂残留达到客户标准,需要将产品进行通风散味处理。
近年来由于全球环境变化,对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排放管控日趋严格。随着环保监督和客户要求越来越高,溶剂型银墨不能满足未来生产和使用要求,因此需要推出一种绿色环保水性银墨来代替溶剂型银墨。中国专利申请(公开号为CN1712465)公开了一种水溶性印刷油墨及其生产方法,以聚苯乙烯、松香、丙烯酸酯、颜料和其他原料共同制备得到性能稳定的水溶性印刷油墨,但是仍需采用高沸点煤油作为溶剂油。中国专利申请(授权公告号为CN100395295C)公开了一种以合成水性固体丙烯酸乳液为基料的水性油墨及其制备方法,以自制备的水性固体丙烯酸乳液为基料,在其他原料的共同作用下制备得到水性油墨,但是用于光滑材料表面的印制时,受到外力粘附时易脱落,且油墨的耐磨性能有待进一步提升。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绿色环保水性银墨,按照重量份计,其制备原料至少包括树脂40-50份,水30-40份,烷基醇0-10份,水性铝银浆溶液10-20份,润湿分散剂0.5-2.0份,流平剂0.1-0.3份,消泡剂0.1-1.0份,增稠剂0.1-1.0份。
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树脂为水性丙烯酸酯复合水性聚氨酯树脂。优选的,按重量份计,所述水性丙烯酸酯复合水性聚氨酯树脂的制备原料至少包括丙烯酸单体150-250份和水性聚氨酯700-900份。
优选的,所述丙烯酸单体选自丙烯酸丁酯、丙烯酸甲酯、丙烯酸异辛酯、丙烯酸羟乙酯、丙烯酸羟丙酯中的至少一种;优选的,所述丙烯酸单体为丙烯酸丁酯和丙烯酸羟乙酯的组合;所述丙烯酸丁酯和丙烯酸羟乙酯的质量比为(2-4):1。
优选的,所述丙烯酸丁酯和丙烯酸羟乙酯、水性聚氨酯的质量比为(2-4):1:(7-9)。
优选的,所述水性聚氨酯的制备方法至少包括以下步骤:
S1、将多元醇加入反应釜中,升温至100-130℃,减压20-40min脱去多元醇中的水分,再降温至50-70℃,加入异氰酸酯,升温至85-92℃,反应1.5-3h;
S2、之后降温至50℃以下,加入丙酮稀释,再加入扩链剂,升温至60-70℃,反应1.5-3h;
S3、之后降温至50℃以下,再次加入丙酮,然后再加入催化剂,升温至60-70℃,反应2-3h得到预聚体;
S4、降温至50℃以下;将预聚体倒入乳化桶内,加入三乙胺进行高速搅拌1-3min,再加入水,搅拌30min得到乳液;
S5、将得到的乳液进行减压蒸馏,脱去溶剂丙酮后即得水性聚氨酯。
优选的,所述多元醇选自聚醚多元醇、聚酯多元醇、聚内酯多元醇、聚碳酸酯多元醇中的至少一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特美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浙江特美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310646062.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