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改性水性涂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在审
申请号: | 202310590798.9 | 申请日: | 2023-05-24 |
公开(公告)号: | CN116589904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8-15 |
发明(设计)人: | 刘瑞清;张博晓;张本桥;胡亚飞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集泰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安徽集泰新材料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9D163/00 | 分类号: | C09D163/00;C09D175/14;C09D5/08;C09D7/61 |
代理公司: | 广州三环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02 | 代理人: | 柯梦云 |
地址: | 510700 广东省广州市高新技术产业开***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改性 水性 涂料 及其 制备 方法 应用 | ||
本发明提供一种改性水性涂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改性水性涂料包括有20~40份机硅改性环氧树脂,5~25份丙烯酸改性聚氨酯树脂,2~15份防锈颜料,0.5~3.5份空心玻璃微珠,15~30份颜填料,0.5~2.5份润湿分散剂,1~4份成膜助剂,0.1~0.5份消泡剂,0.5~2.5份防沉助剂,0.3~1.5份pH调节剂,0.8~3.0份水性增稠剂,0.1~1.0份基材润湿剂,5~20份水。本申请以有机硅杂化改性的环氧树脂为主体,用丙烯酸改性的聚氨酯树脂对其进行进一步混合改性,还加入具有不同颗粒大小的空心玻璃微珠,可以显著提高涂料成膜后的综合性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水性涂料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改性水性涂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背景技术
水性环氧涂料由于具有优异的附着力、耐中性盐雾性、耐溶剂等性能在工业防腐涂料领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传统水性双组分环氧涂料的耐候性差,一般不能用作面漆在室外直接使用,这限制了环氧涂料的应用范围。一般提高双组分环氧涂料耐候性的方法为对其进行化学改性,在环氧分子上引入具有优异耐候性的基团,这虽提高了双组分环氧涂料的耐候性,但是同时其耐盐雾性能大幅下降,致使改性后的涂料很难在防腐要求高的重防腐领域应用,同时还有干燥时间长,建立硬度时间慢的缺点,使其满足不了现场快节奏的施工要求。
目前大都是通过对单组分环氧涂料进行改性,来提高水性环氧涂料的耐候性、耐盐雾性、耐溶剂性等性能。如专利CN105131778A公开了一种含有环氧-有机硅树脂改性的聚氨酯-丙烯酸水分散体的水性中涂漆,其是先制备得到有机硅改性的环氧树脂预聚体,然后将有机硅改性环氧树脂预聚体加入到含有丙烯酸单体、聚氨酯单体的体系中进行进一步聚合,得到一种具有交联网络结构的聚合物分散体。但是交联网络结构的存在,会导致涂料粘度升高,流平性差,涂膜不平整,涂膜与基底润湿效果差,固化成膜后,与基底的附着力会有所降低,为了保证涂料与基底的附着力,水性环氧涂料的耐候性、耐盐雾性和耐溶剂性等性能的提升有限。
此外,水性涂料由于水分的存在,在碳钢基材表面施工时容易产生闪锈,尤其是在焊缝部位,一般的解决方法为外加闪锈剂来抑制闪锈的产生,但是闪锈剂的加入会对漆膜的耐水性和耐盐雾性能产生负面影响,两者很难兼顾。
因此,需要提供一种同时具有很好的附着力、耐候性、耐盐雾性、耐溶剂性和抗闪锈性能的水性涂料。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的水性环氧涂料的附着力和耐候性、耐溶剂性、耐盐雾性、抗闪锈性无法同时兼顾的缺陷,提供一种改性水性涂料。本申请的涂料以有机硅杂化改性的环氧树脂为主体,用丙烯酸改性的聚氨酯树脂对其进行进一步混合改性,使涂料成膜后具有很好的附着力、耐候性、耐盐雾性、耐溶剂性;还添加了具有不同颗粒大小的空心玻璃微珠,可以显著提高涂料成膜后的力学强度,并与涂料体系中的防锈颜料共同作用提高涂料成膜后的抗闪锈性能。
本申请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所述改性水性涂料的制备方法。
本申请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所述改性水性涂料在制备集装箱、钢结构、机械设备、交通工具中的应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改性水性涂料,包括如下重量份的组分:
其中,所述空心玻璃微珠的平均粒径D小于40μm,且所述空心玻璃微珠的D90/D50为1.5~3.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集泰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安徽集泰新材料有限公司,未经广州集泰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安徽集泰新材料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310590798.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高韧性复合蛋白包装膜及其制备工艺
- 下一篇:细胞模型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