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株有促生作用的紫花风铃木内生真菌及其应用在审
申请号: | 202310536631.4 | 申请日: | 2023-05-12 |
公开(公告)号: | CN116640670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8-25 |
发明(设计)人: | 赵小兰;李娜;彭昌操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南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中山创新中心 |
主分类号: | C12N1/14 | 分类号: | C12N1/14;A01N63/30;A01P21/00;C05F11/08;C12R1/645 |
代理公司: | 广州科粤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001 | 代理人: | 刘明星;朱聪聪 |
地址: | 510642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株有促生 作用 紫花 风铃 木内生 真菌 及其 应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株有促生作用的紫花风铃木内生真菌及其应用。菌株Myrmaeciumsp.FLM1,该菌株于2023年4月6日保藏于广东省微生物菌种保藏中心(GDMCC),地址: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先烈中路100号大院,邮编:510070,保藏编号为GDMCC No.63329。本发明从野生紫花风铃木成年大树枝条中分离得到内生真菌功能菌株Myrmaecium sp.FLM1,将其接种至紫花风铃木栽培品种‘紫绣球’种子苗后,能侵染紫花风铃木根系,并主要侵入根表皮和皮层细胞内,为较典型的内生真菌定殖方式。此外,接种试验显示,接种菌株Myrmaeciumsp.FLM1显著促进了‘紫绣球’栽培品种新生根发生和地上部生长,再者其能纯培养,且产孢量大,易于工业化生产,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微生物技术应用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株有促生作用的紫花风铃木内生真菌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紫花风铃木(Handroanthus impetiginosus)是紫葳科(Bignoniaceae)风铃木属(Handroanthus)的落叶乔木。原产于巴西、巴拉圭、危地马拉、阿根廷等国家和地区。自20世纪70年代引入我国,目前在我国华南地区和西南热带地区的广东、海南、广西、福建等地均有种植。栽培品种‘紫绣球’具有紫红色风铃状花朵,圆锥花序,很容易构成一片亮丽的花海,因其具有良好的观赏效果,广泛应用为行道树、庭院树和公园景观树种等,是我国非常重要的热带亚热带景观树种。目前紫花风铃木的繁殖仍以播种和嫁接为主,但是由于每年种子产量不稳定,且种子在田间条件下3个月后就丧失发芽能力,或种子苗初期生长缓慢,所以优质苗木仍然供不应求。
大量研究表明,有些互利共生关系的有益真菌可在侵染植物根系后,提高植物对基质中营养的吸收,尤其是提高植物对基质中氮磷营养的利用,提高植物幼苗的生长能力和质量。因此,高效功能性有益真菌的筛选与应用对于紫花风铃木栽培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能提高紫花风铃木的引种和栽培效率;另一方面,有益真菌可与适宜有机肥复配,形成功能性的生物有机肥,能减少化学肥料的施用量,从而降低园林植物栽培养护成本,保护城市生态环境。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株紫花风铃木内生真菌功能菌株Myrmaecium sp.FLM1及其应用,该菌是一种能够促进紫花风铃木植株生长的菌株。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
本发明的第一个目的是提供一株紫花风铃木内生真菌功能菌株Myrmaeciumsp.FLM1,该菌株于2023年4月6日保藏于广东省微生物菌种保藏中心(GDMCC),地址: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先烈中路100号大院,邮编:510070,保藏编号为GDMCC No.63329。
本发明的第二个目的是提供一种菌剂,其含有上述Myrmaecium sp.FLM1作为活性成分。
本发明的第三个目的是提供上述紫花风铃木内生真菌功能菌株Myrmaeciumsp.FLM1或其菌剂在促进紫花风铃木生长方面的应用。
优选,是在制备促进紫花风铃木生长的肥料中的应用。
优选,所述的Myrmaecium sp.FLM1菌剂是将Myrmaecium sp.FLM1菌株接种于PDA培养基上进行培养获得。进一步优选,所述的培养是28℃恒温暗培养。
本发明的第四个目的是提供一种促进紫花风铃木生长的方法,其是将Myrmaeciumsp.FLM1接种到紫花风铃木旁边或上面,使其定殖于紫花风铃木根部,促进紫花风铃木生长。
优选,是促进紫花风铃木新根发生和/或地上部生长。
本发明的显著优点在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南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中山创新中心,未经华南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中山创新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310536631.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