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具有止血、抗炎、防粘连的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在审
申请号: | 202310479250.7 | 申请日: | 2023-04-27 |
公开(公告)号: | CN116549742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8-08 |
发明(设计)人: | 陈果;陈梓博;甄毅;陈灏;许杉杉;韩志超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L31/04 | 分类号: | A61L31/04;A61L31/00;A61L31/06;A61L31/14;A61L31/16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诺正鑫泽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689 | 代理人: | 苏惠 |
地址: | 518000 广东省深***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具有 止血 抗炎 粘连 复合材料 及其 制备 方法 应用 | ||
一种具有止血、抗炎、防粘连的复合材料,所述复合材料包含由重均分子量为5~50万的有机高分子制成的防粘连超细纤维膜和附着于所述防粘连超细纤维膜表面的止血材料制成,所述止血材料由TEMPO‑氧化纤维素纳米纤维、壳聚糖、凝血酶以及脱细胞化肝细胞外基质复合而成,本发明将超细纤维与止血海绵有效结合,止血海绵采用物理交联,使得本发明复合材料能够快速成凝胶粘附于创口表面,2h后即完全凝胶化被稀释吸附,止血效果确切,且不影响创口愈合,能够有效减少术后粘连的发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止血、抗炎、防粘连的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属于生物医用材料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手术创伤后,腹腔受到损伤,腹腔液中的巨噬细胞、脱落的间皮细胞、淋巴细胞等参与炎症反应,含有大量纤维蛋白的血浆液渗出,在凝血酶的作用下,纤维蛋白原转化成纤维蛋白,纤维蛋白沉积后形成网状粘连,黏附在相邻组织。正常情况下,纤溶系统将在72小时将纤维蛋白降解。但在手术后组织损伤局部缺血的状况下,纤溶蛋白酶活性减低,纤维蛋白不能有效降解清除,最后形成纤维粘连。手术后的粘连将导致多种并发症,这不仅增大了医生进行后续手术的难度,也将影响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导致严重的经济负担。
目前,防治手术后粘连的方法有手术治疗、药物治疗、聚合物物理隔离治疗等方式。其中,手术治疗包括粘连松解术、改善外科手术技术,粘连松解术可以消除粘连或降低粘连的程度,尽可能恢复原有的解剖关系,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外科手术技术是尽可能选择创伤小的外科手段,提倡微创手术,尽可能减少对组织的刺激和损伤,减少异物进入体内,避免感染,尽量缩短手术时间,严密止血,缩短术后肠蠕动减弱时间,尽早进行活动。药物治疗是使用抗感染药物如抗生素和抗炎药物、抗凝血药物、纤维蛋白溶解药物,使用奥曲肽、抗转化生长因子抗体及抗血管通透因子抗体等。聚合物物理隔离治疗是采用多种可降解的高分子材料制成薄膜用于预防术后粘连,已有可降解的高分子材料包括人工合成高分子材料、天然高分子材料和符合材料,工合成高分子材料如聚乙二醇共聚物、聚乳酸及其共聚物等,天然高分子材料如透明质酸、纤维素、壳聚糖及其衍生物等。聚合物隔离法防粘连是一个极具远景的领域,是一种交叉融合的学科,涉及到生物医学、临床学、化学、物理及材料等学科。聚合物隔离法是防治术后粘连中研究最广、最受认可的,由于可降解吸收高分子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防止粘连形成的同时又不影响伤口愈合,可在体内降解、吸收,无需二次手术取出,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因此可降解吸收高分子材料成为备受关注的材料。近年来,聚合物物理隔离治疗逐渐被用于防治手术后粘连,如聚乳酸、透明质酸和壳聚糖被广泛研究和应用于腹部手术、肌腱粘连和脊柱手术。
生物医用材料的发展经历了三大阶段。第一代生物材料以各种生物惰性材料为主,主要包括骨钉、骨板和人工关节等。第二代生物材料以生物活性玻璃、生物陶瓷和可吸收缝合线等生物活性材料为代表。第三代生物材料则以组织工程支架材料、原位组织再生材料等仿生材料为代表,该代更注重精细调控材料微纳结构、生物力学等物理性质的优化,或合并多种化学或生物因子,以刺激组织修复。
静电纺丝技术是在高压静电下用聚合物溶液进行纺丝制物的技术,具体是将聚合物溶液或熔体带上几千至上万伏高压静电,带电的聚合物液滴在电场力的作用下在毛细管的Taylor锥顶点被加速。静电纺纳米纤维可以模拟细胞外基质促进上皮细胞的黏附、增殖和新组织的形成。当电场力足够大时,聚合物液滴克服表面张力形成喷射细流。在细流喷射过程中溶剂蒸发或固化,最终落在接收装置上,形成类似非织造布状的纤维毡。静电纺丝可以制备直径在几十到几百纳米的纤维,产品具有较高的孔隙率和较大的比表面积,成分多样化,直径分布均匀,在生物医学、环境工程以及纺织等领域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大学,未经深圳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31047925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