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花型脉动热管相变蓄热换热器在审
申请号: | 202310455487.1 | 申请日: | 2023-04-25 |
公开(公告)号: | CN116336845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6-27 |
发明(设计)人: | 杜文静;刘舫辰;陈岩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大学 |
主分类号: | F28D15/02 | 分类号: | F28D15/02;F28D15/06;F28D20/00 |
代理公司: | 青岛仟航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7289 | 代理人: | 纪尚旭 |
地址: | 250061 山东***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种花 脉动 热管 相变 蓄热 换热器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花型脉动热管相变蓄热换热器,所述换热器包括放热腔体、蓄热腔体和吸热腔体、单头花型脉动热管、双头花型脉动热管以及相变材料,单头花型脉动热管包括竖直管道和连接竖直管道并且位于竖直管道上部的花型结构,单头花型脉动热管竖直管道布置于蓄热腔体内,花型结构布置于放热流道中;双头花型脉动热管包括竖直管道和连接竖直管道并且位于竖直管道上部和下部的上部花型结构和下部花型结构,双头花型脉动热管竖直管道布置于蓄热腔体内,上部花型结构布置于放热流道中,下部花型结构布置于吸热腔体中,所述相变材料位于蓄热腔体中。该蓄热器利用花型脉动热管高导热系数的特点,可实现能量的快速储存及释放。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蓄热及换热领域,特别是周期性能源蓄热利用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花型脉动热管相变蓄热换热器。
背景技术
以石油、煤炭为代表的化石燃料在使用过程中会造成极大的环境问题,而太阳能、风能等清洁可再生能源的供给存在周期性变化,对其大规模应用造成一定阻碍。蓄热器可将清洁能源产生的能量以热能的形式储存,在能量需求时释放热量,能有有效解决太阳能等周其性能源的供给问题。因此开发一种具备蓄热效率的设备是十分必要的。
相变材料具有高相变潜热的优势,被广泛应用于蓄热领域,但相变材料普遍存在导热系数低的问题,不利于热量的快速存储与释放。目前主流蓄热设备通常在蓄热材料中设置加热和冷却盘管以实现热量的储存与释放,为增加换热面积换热盘管通常设有多个弯头,运行过程中需要较大的泵功驱动。同时加热盘管、冷却盘管、相变材料直接接触,在使用过程中存在泄露风险。
普通重力热管内部工质存在明显的汽液界面,液态工质位于脉动热管下方,气态工质位于脉动热管上方;而脉动热管内部工质受到重力与表面张力的共同作用,内部工质呈现气塞、液塞间隔分布的状态。在蓄热器中,脉动热管内液态工质能更好的吸收位于脉动热管中部蓄热材料的能量,而重力热管由于液态工质脉动热管下方,无法良好吸收脉动热管中部蓄热材料的能量。脉动热管的运行状态与普通重力热管也不尽相同,脉动热管在稳定运行过程中,内部工质以单一方向高速循环流动;而重力热管运行过程中则沿重力方向往复循环,工质的蒸发与冷凝相互冲突,循环速度慢。
脉动热管作为一种较新的脉动热管结构,其继承了脉动热管高导热性的有点,且内部工质呈现气塞液塞间隔分布的状态,其热源位置不必设置在脉动热管最下方,更有利于蓄热器中热量的释放,因此相较于传统重力热管更适合应用于蓄热设备。同时,脉动热管结构简单,制作方便,可任意弯折成所需形状,以增加传热面积。热源流体与被加热流体直接与脉动热管接触,不再与相变材料接触,脉动热管内部工质含量较少,不会发生大面积泄露问题。经研究发现三维脉动热管的综合传热性能高于平面脉动热管,因此设计一种新型三维脉动热管是相变蓄热器是十分必要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提供应用于周期性能源蓄热领域的花型脉动热管式相变蓄热器及其工作方法,该蓄热器利用花型脉动热管高导热系数的特点,可实现能量的快速储存及释放。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花型脉动热管相变蓄热换热器,所述换热器包括放热腔体、蓄热腔体和吸热腔体、单头花型脉动热管、双头花型脉动热管以及相变材料,所述放热腔体位于上部,蓄热腔体位于中部,吸热腔体位于下部,所述放热腔体包括设置在腔体内部的放热流道,放热腔体设置放热流道入口和放热流道出口,吸热腔体设置热源流体入口和热源流体出口,单头花型脉动热管包括竖直管道和连接竖直管道并且位于竖直管道上部的花型结构,单头花型脉动热管竖直管道布置于蓄热腔体内,花型结构布置于放热流道中;双头花型脉动热管包括竖直管道和连接竖直管道并且位于竖直管道上部和下部的上部花型结构和下部花型结构,双头花型脉动热管竖直管道布置于蓄热腔体内,上部花型结构布置于放热流道中,下部花型结构布置于吸热腔体中,所述相变材料位于蓄热腔体中。
作为优选,竖直管道包括围绕着中心设置的多根竖直管道,从而形成竖直管道圆,花型结构是连接竖直管道的端部从中心向外沿着径向延伸的直线部以及连接相邻直线部的弯曲部,相邻直线部间隔设置弯曲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大学,未经山东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31045548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