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CBCT数据的牙齿牙冠邻面补洞方法和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2310412267.0 | 申请日: | 2023-04-18 |
公开(公告)号: | CN116473585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7-25 |
发明(设计)人: | 刘顺堃;王洪建;杨俊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博恩登特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B6/14 | 分类号: | A61B6/14;A61B6/03 |
代理公司: | 苏州优博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487 | 代理人: | 张楠 |
地址: | 201801 上海市嘉定***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cbct 数据 牙齿 牙冠 邻面补洞 方法 系统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CBCT数据的牙齿牙冠邻面补洞方法,通过利用真实的CT数据的邻面信息,将牙冠的邻面补洞,使得牙冠补出来的面更接近于真实的牙冠形状。本发明的基于CBCT数据的牙齿牙冠邻面补洞方法通过CBCT数据能够更真实地构建出邻面网格,能够生成合理且实际的牙齿邻面网格。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牙齿矫正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CBCT数据的牙齿牙冠邻面补洞方法和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隐形正畸矫正方案中,口扫的牙冠数据有些会存在相互贴合的情况,因此扫描出的牙冠网格缺少邻面的网格信息。目前通过几何的方法或者简单的直补,很难构建出真实的邻面网格,对牙套生产和患者佩戴都存在一定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设计一种基于CBCT数据的牙齿牙冠邻面补洞方法和系统,能够生成合理且实际的牙齿邻面网格,解决现有的技术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基于CBCT数据的牙齿牙冠邻面补洞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1:从分牙软件获取邻面未补洞的牙冠数据,根据相邻牙齿的共同切分线得到需要补洞的区域;
步骤S2:对补洞牙齿的近中邻接面和远中邻接面区域进行补洞操作判断:找到补洞牙齿的相邻的近中、远中牙齿是否具有共同切分线,记为近中邻接切分线和远中邻接切分线;若无共同切分线,则不进行补洞操作;若有共同切分线,则进行下面的步骤:
步骤S21:根据近中、远中邻接切分线数据,对具有这些点的边界边数据进行排序,使得两个面的切分线点具有同一个方向;
步骤S22:根据步骤S21中已经排序好的边界边计算平均边界边的长度,记为aveBorderEL,对孔洞进行三角网格剖分,将初始构建的三角网格记为HolePatch;
步骤S3:根据步骤S2中补洞的网格与原始的牙冠网格进行拼接合并;
步骤S4:获取到已与牙冠配准后的CBCT根骨数据,每个牙位对应的CBCT做形变;
步骤S5:将步骤S2中HolePatch的网格与形变后的CBCT做相交检测,把HolePatch的网格的顶点作为控制点,与CBCT相交的点作为目标点,进行HolePatch的网格区域的薄板样条形变,使得补洞网格更接近于真实的牙冠邻面;
步骤S6:对于步骤S5中的牙冠邻面网格附近的网格进行拉普拉斯平滑,使得牙冠邻面网格周围与牙冠的网格连接处不翘边。
进一步的,步骤S2中补洞操作还包括步骤S23:将步骤S22构建的三角网格进行细化,使得补洞网格更好。
进一步的,步骤S3中还包括对合并后的牙冠网格的边缘网格进行平滑操作。
进一步的,步骤S4中,由于CBCT的牙根数据整体是小于牙冠数据的,根据牙冠的邻面的边界点数据做CBCT的膨胀,使得CBCT贴合牙冠。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基于CBCT数据的牙齿牙冠邻面补洞系统,包括:
至少一个处理器;以及
至少一个与所述处理器通信连接的存储器;
其中,所述存储器存储有可被处理器执行的指令,所述指令被所述处理器执行,以使电子设备执行前述的基于CBCT数据的牙齿牙冠邻面补洞方法。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本发明的基于CBCT数据的牙齿牙冠邻面补洞方法通过利用真实的CT数据的邻面信息,将牙冠的邻面补洞,使得牙冠补出来的面更接近于真实的牙冠形状。本发明的基于CBCT数据的牙齿牙冠邻面补洞方法通过CBCT数据能够更真实地构建出邻面网格,能够生成合理且实际的牙齿邻面网格。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博恩登特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上海博恩登特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31041226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数据系统、接收设备和数据读取方法
- 数据记录方法、数据记录装置、数据记录媒体、数据重播方法和数据重播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发送系统、数据发送装置以及数据结构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及数据系统
- 数据嵌入装置、数据嵌入方法、数据提取装置及数据提取方法
- 数据管理装置、数据编辑装置、数据阅览装置、数据管理方法、数据编辑方法以及数据阅览方法
- 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设备、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方法
- 数据发送装置、数据接收装置、数据收发系统、数据发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和数据收发方法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