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装配式房屋建筑构件在审
申请号: | 202310334632.0 | 申请日: | 2023-03-31 |
公开(公告)号: | CN116180975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5-30 |
发明(设计)人: | 董海君;方飞;赵一林;黄阔薪;赵光霖;赵明;张礼昊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铁建大桥工程局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4C2/30 | 分类号: | E04C2/30;E04C2/38;E04B1/61;E04B1/76 |
代理公司: | 天津合正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2229 | 代理人: | 孟令琨 |
地址: | 300300 天津市滨海新***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装配式 房屋建筑 构件 | ||
本发明创造提供了一种装配式房屋建筑构件,基板处于母接头侧设有外伸头,公接头侧设有内伸头;公接头包括插头结构及内延结构,内延结构上设有回弯结构;回弯结构包括内伸头配合部、工艺台配合部及外过渡板配合部;母接头包括插槽结构,公接头隆起与基板间形成公接头侧隔热腔,母接头隆起与基板间形成母接头侧隔热腔;插槽结构内侧壁板上设有随型板,插槽结构外侧壁板靠近母接头底板处设有外隔热槽,并在外侧壁板上形成外夹紧部;拼装时,插头结构与插槽结构间形成第一动态隔热腔,回弯结构、插头结构及内延结构间形成第二动态隔热腔。本发明创造应用时,两构件间形成独立的隔热腔,绝热效果极佳,防冷桥效果非常显著。
技术领域
本发明创造属于房屋建筑结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装配式房屋建筑构件。
背景技术
装配式建筑是指把传统建造方式中的大量现场作业工作转移到工厂中进行,在工厂加工制作好建筑用构件,然后运输到建筑施工现场,通过可靠的连接方式在现场装配安装而成,节能环保性好,缩短了工期,该建筑施工中,由车间生产加工的构件种类主要有:外墙板、内墙板、阳台、空调板、楼梯、预制梁、预制柱等。其中,对于有绝热保温需求的外墙板,现有技术中普遍采用保温板插接的方式成型,但保温板外侧整体包覆面板,在两构件拼接处存在热量传导,即使外墙板构件本身具有隔热性能或是进行了绝热结构设计,但两构件间所形成的冷桥,对建筑物有着破坏作用,增大了建筑物内部空调、采暖负荷及能耗。并且在装配过程中以及板材自身结构上还常利用到铆钉进行固定,由于金属铆钉具有导热特性,不仅影响隔热,而且在建筑物内外有温差时,铆钉末端容易产生凝露,导致铆钉及连接部位锈蚀损坏,进而连接结构失效,影响建筑物寿命,同时,由于现有的外墙板构件结构较为复杂,加工及拼装要求高,稍有偏差可能就会出现无法装配固定或是拼接部位存在缝隙的情况,给施工带来了不便。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创造旨在克服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提出一种装配式房屋建筑构件。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创造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装配式房屋建筑构件,包括基板和基板外侧的面板,所述面板一端设有公接头,另一端设有母接头,所述基板处于母接头侧设有外伸头,处于公接头侧设有内伸头;外伸头两侧分别形成内台阶和外台阶,且内、外台阶形成错位,其中,外台阶靠近于基板中心一侧;内伸头外侧位置设有工艺台,工艺台表面距内伸头末端距离,大于内台阶表面距外伸头末端距离;
所述公接头包括向外凸出的插头结构及内延结构,插头结构与面板主体间设有公接头隆起,插头结构与公接头隆起间由外过渡板衔接,在内延结构异于插头结构一侧设有回弯结构;回弯结构包括依次布置的内伸头配合部、工艺台配合部以及外过渡板配合部;内延结构底板与外过渡板错位布置,且外过渡板靠近于基板中心一侧;
所述母接头包括向内凹陷的插槽结构,插槽结构与面板主体间设有母接头隆起;公接头隆起、母接头隆起均与面板主体间通过倾斜的连接段衔接,在公接头隆起与基板之间形成公接头侧隔热腔,在母接头隆起与基板之间形成母接头侧隔热腔;在插槽结构内侧壁板上设有随型板,插槽结构外侧壁板靠近母接头底板处设有外隔热槽,并在外侧壁板上形成外夹紧部;
拼装时,一基板上的插头结构插入与其相邻的另一基板的插槽结构中,此两基板的外伸头与内伸头搭接,内伸头末端抵住内台阶表面,同时,内伸头与外伸头间贴合,形成稳定的受力配合关系,加之内接头与外接头间可靠的配合,保证了对接处结构稳定,且形成有效密封,与此同时,插头结构与插槽结构的至少一侧壁板贴合、插槽结构内侧壁板与外伸头贴合、随型板与内延结构底板贴合、内延结构与外伸头贴合,同时,加之内伸头配合部与内伸头贴合、工艺台配合部与工艺台表面贴合、外过渡板配合部与外过渡板配合,使得插头结构与插槽结构间形成第一动态隔热腔,回弯结构、插头结构及内延结构间形成第二动态隔热腔,四个隔热腔,防冷桥效果显著。
进一步,所述插头结构的插头外侧壁板倾斜布置。
进一步,所述过渡板与插头外侧壁板间采用圆弧结构过渡,更利于外过渡板配合部与之配合,进而形成封闭的第二动态隔热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铁建大桥工程局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铁建大桥工程局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31033463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电池模组及电子设备
- 下一篇:一种卷烟叶组配方的稳质增效方法及其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