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实时两相流含率测量系统及其使用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310330186.6 | 申请日: | 2023-03-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6381000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7-04 |
发明(设计)人: | 李再春;刘伟;马志卫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新星科能源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27/22 | 分类号: | G01N27/22;G01N27/416 |
代理公司: | 天津知远君正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12236 | 代理人: | 郭乐 |
地址: | 300000 天津市滨海新区滨海高新区***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实时 两相 流含率 测量 系统 及其 使用方法 | ||
1.一种实时两相流含率测量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传感器、连接线和主机,所述传感器包括绝缘管、绝缘外覆层、电导率传感器、电容传感器和电导传感器;所述绝缘管为一段两端开口的中空管,所述绝缘管的外壁上由左向右依次设置电导率传感器、电容传感器和电导传感器;所述绝缘外覆层设置于所述绝缘管、电导率传感器、电容传感器和电导传感器外部;
所述电导率传感器包括电导率激励线圈、电导率接收线圈和电导率接线部件;电导率激励线圈与电导率接收线圈的结构相同,且相互间隔缠绕于所述绝缘管外壁,电导率激励线圈和电导率接收线圈分别连接电导率接线部件;
所述电容传感器包括电容激励电极、电容接收电极、电容屏蔽电极和电容接线部件;电容激励电极与电容接收电极之间设置电容屏蔽电极;所述电容接线部件设置于电容传感器的单侧;
所述电导传感器包括电导激励电极、电导接收电极和电导接线部件,电导激励电极和电导接收电极分别连接电导接线部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实时两相流含率测量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金属护管,所述绝缘外覆层采用绝缘热塑材料制成,所述绝缘外覆层热塑包裹于所述绝缘管、电导率传感器、电容传感器和电导传感器外部,金属护管套装于所述外覆层外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实时两相流含率测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管采用高强度有机材料制成;所述金属护管采用不锈钢材料制成,所述金属护管两端分别配装有封头,所述绝缘管封装于两个所述封头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实时两相流含率测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管上设置有凹槽,所述电导率传感器、电容传感器和电导传感器分别配装于凹槽内。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实时两相流含率测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导率接线部件和电容接线部件分别包括接线触点、端部封头、端子压块、绝缘套和O型圈,所述接线触点为由铜质材料制成的圆形片,接线触点抵接所述绝缘管外壁,其上设置端部封头,端部封头穿设所述绝缘外覆层和金属护管,其末端延伸至所述金属护管外部,端部封头由上至下依次套装端子压块、绝缘套和O型圈。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实时两相流含率测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导接线部件包括电导接线触点、端部封头、端子压块、绝缘套和O型圈,电导接线触点分别电导激励电极和电导接收电极抵接,其上设置端部封头,端部封头穿设所述绝缘外覆层和金属护管,其末端延伸至所述金属护管外部,所述端部封头由外至内依次套装端子压块、绝缘套和O型圈。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实时两相流含率测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导率激励线圈与电导率接收线圈采用铁基纳米晶合金,其线径≤0.05mm,导率激励线圈与电导率接收线圈之间的间隔距离为绝缘管管径的1倍。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实时两相流含率测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容激励电极、电容接收电极采用钛合金材料制成,所述电容激励电极、电容接收电极和电容屏蔽电极采用螺旋式设置,且通过电化学沉积的方式镀在上述绝缘管外壁。
9.一种实时两相流含率测量系统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启动电导率传感器,获取电导率传感器采集的电导率信号;
S2、对所述电导率信号进行解析得到电导率解析数据,将电导率解析数据与电导率阈值进行比较,根据比较结果启动所述电导传感器或电容传感器;
S3、若启动所述电导传感器,则获取电导传感器采集的电导信号,解析所述电导信号得到电导数据;
S4、若启动所述电容传感器时,则获取电容传感器采集的电容信号,解析所述电容信号得到电容数据;
S5、根据所述电导率解析数据在软件预制函数库中进行索引,找到对应的含率运算函数;
S6、根据所述的电容或电导数据,带入在函数库中选择的含率运算函数中,得到不同电导率条件下的两相流真实含率。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实时两相流含率测量系统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含率运算函数包括多个,多个不同的含率运算函数预先设置于函数库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新星科能源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天津新星科能源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310330186.6/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