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胶囊网络的空间目标识别算法在审
申请号: | 202310306811.3 | 申请日: | 2023-03-27 |
公开(公告)号: | CN116343059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6-27 |
发明(设计)人: | 唐生勇;汪玲;姚雨晴;吴斌;郑淑娴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宇航系统工程研究所;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
主分类号: | G06V20/13 | 分类号: | G06V20/13;G06V10/22;G06V10/40;G06V10/764;G06V10/774;G06V10/82;G06N3/0455;G06N3/0464;G06N3/08 |
代理公司: | 南京经纬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2200 | 代理人: | 朱小兵 |
地址: | 201109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胶囊 网络 空间 目标 识别 算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胶囊网络的空间目标识别算法,涉及空间目标识别技术领域,提出一种基于迪利克雷过程混合模型的胶囊网络,本发明以神经网络的胶囊网络为基础,加入迪利克雷过程混合模型,对胶囊网络进行改进,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实现对空间目标的识别,可提高模型对目标观察视角的泛化能力、抗攻击特性,有效提升了空间目标识别的准确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人工智能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胶囊网络的空间目标识别算法。
背景技术
随着航天技术的发展以及世界各国对太空资源的开发,太空中飞行器的数目急剧增加,因此对空间中的非合作目标进行观测识别甚至提供回收、碎片清理等在轨服务有着重要的意义。当前,针对空间目标的观测识别系统主要由地基、天基两部分组成。天基观测系统在观测时比地基观测平台在受到的干扰更小,且光学探测具有运行成本低、体积小的特点。因此,使用搭载于微小卫星上的光电系统对空间目标进行观测更具优势。光学探测获得的可见光图像中包含了空间目标的颜色、纹理、形状以及空间关系等特征,利用这些特征对空间目标进行分类识别,可为进一步的空间任务提供支撑。
为了减少空间目标识别过程中特征提取部分的运算量,Cao等人尝试将流形相关理论、压缩感知理论、小波变换结合奇异值分解融入识别过程;Zhu等人利用二值化图像结合K最近邻算法、支持向量机来减小计算量。但是,这些方法都无法获取图像深层语义的特征,识别效果有待提升。随着深度学习的普及,Yang等人提出了一种结合空间目标部件特征的识别网络。该模型将输入图片中提取出的特征与Mask R-CNN分割后的部件特征融合后输入ResNet网络对空间目标进行分类。该方法能够较为准确的提取出所需目标的特征,但是,由于深度学习的效果大多依赖于数据集的制作,导致模型的准确率和泛化性无法确定。此外,考虑到实际应用中传统神经网络容易受到攻击,即对于一个已经完成训练的深度神经网络,仅需按照特定的方法对测试图片进行微小的改动,就会导致模型的预测准确率大幅降低,从而在空间和其他安全性要求很高的应用场景无法使用该方法,所以有必要采取一定的对抗手段来加强方法的可靠性。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背景技术提到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基于胶囊网络的空间目标识别算法。
为了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基于胶囊网络的空间目标识别算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建立卫星仿真模型,获取空间目标的图像数据;
S2、对步骤S1获取的空间目标的图像数据进行预处理并制作成数据集;
S3、搭建胶囊网络并将步骤S2构建的数据集输入到胶囊网络当中提取目标特征;
S4、建立初始化权值矩阵以及激活矩阵;并和S3中得到的特征进行卷积运算,输出分别记作姿态矩阵、激活值;将姿态矩阵与激活值组合为一个胶囊;
S5、初始化新的权值矩阵,将步骤S4中得到的姿态矩阵与权值矩阵相乘,构建迪利克雷过程混合模型;
S6、对最后的胶囊层中的激活值进行归一化,归一化后的激活值即为各类别对应概率值获得空间目标的识别结果。
优选地,步骤S1中的空间目标图像通过Blender软件建模,仿照已公开卫星模型获得类似的仿真卫星图片,并建立图片数据库。
优选地,步骤S2中,图像需要提前通过标记软件对图片中的空间目标进行框选标记,(1)利用LabelME标记软件对图像进行标记,其中需要对图像中卫星部件用多边形进行框选和分类标记;标记结束后每一张图像会生成相应的.json格式的文件的标签,其中记录了所标记的种类和位置信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宇航系统工程研究所;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未经上海宇航系统工程研究所;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31030681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