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坡耕地集水防蚀耕层构建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310304486.7 | 申请日: | 2023-03-27 |
公开(公告)号: | CN116458396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7-21 |
发明(设计)人: | 肖继兵;孙占祥;李俊志;王晓东;辛宗绪;白伟;杨宁;冯良山;朱晓东;吴宏生 | 申请(专利权)人: | 辽宁省旱地农林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01G22/20 | 分类号: | A01G22/20;A01C21/00;A01G13/02 |
代理公司: | 北京曼京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965 | 代理人: | 任书敏 |
地址: | 122000 辽***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耕地 集水 防蚀耕层 构建 方法 | ||
本发明具体涉及一种坡耕地集水防蚀耕层构建方法,其方法是以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土壤可蚀性K值、土壤抗蚀指数为评价指标,对坡耕地的坡度、耕种方式进行优化选择,坡耕地的坡度为5°,耕种方式为等高垄膜沟秸种植,所述等高垄膜沟秸种植为垄上覆膜沟内覆盖秸秆,所述等高垄膜沟秸种植的沟宽均为60cm,垄宽均为40cm,垄高均为15cm,垄上覆膜为集水区,沟内膜侧种植两行作物,先起垄覆膜,然后播种。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农业生产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坡耕地集水防蚀耕层构建方法。
背景技术
褐土区多为丘陵与高平原,土壤侵蚀是普遍现象。土壤侵蚀会破坏土地资源,导致土地退化和土壤质量下降,并引起泥沙沉积,淹没农田、淤塞河湖水库,从而影响生态环境安全,土壤侵蚀是人类面临的重要环境问题之一。
已有研究表明,凡是改变微地形(等高耕作、沟垄种植等)、增加地面覆盖(秸秆覆盖、地膜覆盖等)、改变土壤物理性状(少、免耕等)的耕作措施及采用轮间作和套种等栽培技术均有减少和防止水土流失发生的作用并能提高产量。垄沟种植有利于改善田间小气候,可有效提高土壤温度,减小风速,拦截径流,减少土壤流失,增加土壤蓄水,达到集水、保墒、增温的效果。在垄背上覆盖地膜,不仅有增温保墒和减轻风蚀、水蚀的作用,而且使自然降雨特别是10mm的无效或微效降雨能很快形成径流贮存到膜下作物根部,集水功能明显提高,显著提高水、肥利用率,增加作物产量。同时土壤水、温条件的改善可促进微生物的大量繁殖,提高土壤微生物含量,利于土壤养分的有效化。在垄覆膜的基础上,沟覆盖作物秸秆,可进一步减少土壤蒸发,减缓径流的发生,降低产沙速率,提高天然降水生产效率。
垄膜沟种可使有限的降水集中使用,减少和防止水土流失的发生。目前垄膜沟种集雨种植主要在平地研究土壤温度和水肥利用效率、作物生理、产量等方面,而坡耕地垄膜沟种长期定位种植的“防蚀-蓄水-增产”效应及对土壤质量的影响研究很少。通过进行坡耕地垄膜沟种长期定位试验研究,有效解决干旱缺水和水土流失对辽西地区坡耕地作物生长造成的不利影响,提高水土资源利用率,改善和保护土壤质量,提升坡耕地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以期为区域旱作农业发展及生态环境修复提供新的科学理论支撑。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坡耕地集水防蚀耕层构建方法,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坡耕地集水防蚀耕层构建方法,以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土壤可蚀性K值、土壤抗蚀指数为评价指标,对坡耕地的坡度、耕种方式进行优化选择,坡耕地的坡度为5°,耕种方式为等高垄膜沟秸种植,所述等高垄膜沟秸种植为垄上覆膜沟内覆盖秸秆,所述等高垄膜沟秸种植的沟宽均为60cm,垄宽均为40cm,垄高均为15cm,垄上覆膜为集水区,沟内膜侧种植两行作物,先起垄覆膜,然后播种。
优选的,所述等高垄膜沟秸种植方法为在拔节初期结合中耕在沟内种植区覆盖风干玉米秸秆,覆盖量为7 500kg hm-2,覆盖至作物收获,秋后所覆秸秆翻压还田,翻耕深度为20—22cm,每年收获后保留原垄,修理重新覆膜。
优选的,所述作物为玉米和谷子,谷子和玉米每年5月上旬播种,9月下旬收获,谷子种植密度为37.5×104株hm-2,株距5cm,播种方式为条播,玉米种植密度为5.25×104株hm-2,株距38cm,播种方式为穴播,
优选的,所述作物播种的种肥为磷酸二铵(N 18,P2O5 46%),拔节初期结合中耕追施尿素(N 46%),谷子、玉米种肥量和追肥量分别为225kg hm-2、375kg hm-2和150kg hm-2、375kg hm-2,施肥方式为条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辽宁省旱地农林研究所,未经辽宁省旱地农林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310304486.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