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聚集诱导发光效应检测黄曲霉毒素B1的适配体传感器及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310302897.2 | 申请日: | 2023-03-24 |
公开(公告)号: | CN116298248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6-23 |
发明(设计)人: | 张东杰;郭志军;杨欢欢;牛梦雨 | 申请(专利权)人: |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延边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33/53 | 分类号: | G01N33/53;G01N33/58;C12N15/115 |
代理公司: | 北京盛询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901 | 代理人: | 张先蓉 |
地址: | 163000 黑***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聚集 诱导 发光 效应 检测 黄曲霉 毒素 b1 适配体 传感器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聚集诱导发光效应检测黄曲霉毒素B1的适配体传感器及方法,属于生物检测技术领域。所述适配体传感器包括特异性结合黄曲霉毒素B1的单链DNA适配体、能结合所述单链DNA适配体并产生聚集诱导发光效应的小分子荧光染料以及与所述小分子荧光染料发生荧光共振能量转移的碳纳米材料。利用该适配体传感器检测黄曲霉毒素B1,可通过荧光信号强度变化对黄曲霉毒素B1进行定量检测。本发明方法能实现对黄曲霉毒素B1高灵敏度检测,检测限低、特异性好,为痕量黄曲霉毒素B1以及其他有害物质的检测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生物检测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基于聚集诱导发光效应检测黄曲霉毒素B1的适配体传感器及方法。
背景技术
黄曲霉毒素是自然界中黄曲霉菌和寄生曲霉菌分泌的一类次级代谢产物,是自然界中已发现的理化性质最稳定的一类真菌毒素,具有很强的毒性、致癌性、致突变性和致畸性。主要包括黄曲霉毒素B1(aflatoxin B1,AFB1)、黄曲霉毒素B2(aflatoxin B2,AFB2)、黄曲霉毒素G1(aflatoxin G1,AFG1)、黄曲霉毒素G2(aflatoxin G2,AFG2)及它们的代谢产物黄曲霉毒素M1(aflatoxin M1,AFM1)和黄曲霉毒素M2(aflatoxin M2,AFM2)六种,其中以黄曲霉毒素B1毒性最大,被国际癌症研究组织确定为I类致癌物。
传统的AFB1检测方法有薄层色谱法、高效薄层色谱法、HPLC、酶联免疫吸附法和荧光比色法等。传统的检测方法往往存在检测周期长,所需仪器昂贵,操作繁琐,需要专业人员等缺点,限制了这些方法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所以有必要发展一种快速方便,检测成本低,检测灵敏度高的新型检测方法。
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生物传感器技术以其耗时短,样品前处理简单等特点正逐渐应用于各种食品有害因子的检测中,成为一类快速兴起的新型检测技术,识别分子作为生物传感器的重要元件,是影响生物传感器特异性、稳定性以及适用范围的关键因素。抗体作为目前生物传感器中应用最普遍的识别分子,灵敏度高、特异性强,但成本高,易失活,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其应用和发展。
适配体(Aptamer)是通过利用指数富集配体系统进化法(systematic evolutionof ligands by exponential enrichment,SELEX)从人工合成的DNA或RNA文库中筛选出来的一段寡聚核苷酸序列,在一定条件下能够与靶分子高效、特异性识别结合,因此,适配体又称为“化学抗体”。与传统抗体相比,适配体具有很多优点,如易制备,靶分子范围广,特异性强,亲和力高,性质稳定等。鉴于这些优越性,作为一种新型的识别分子,适配体得到国内外分子生物学、纳米材料、分子识别与分析、生物医药等多学科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将适配体与生物检测相联系对于高效检测黄曲霉毒素具有重要意义。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基于聚集诱导发光效应检测黄曲霉毒素B1的适配体传感器及方法,以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该方法大大的提高了检测的灵敏性,降低了检测成本,不需要复杂的检测手段和昂贵的仪器,是一种快速方便,检测成本低,检测灵敏度高的新型检测方法。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如下方案: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聚集诱导发光效应检测黄曲霉毒素B1的适配体传感器,所述适配体传感器包括:特异性结合黄曲霉毒素B1的单链DNA适配体、能结合所述单链DNA适配体并产生聚集诱导发光效应的小分子荧光染料以及与所述小分子荧光染料发生荧光共振能量转移的碳纳米材料。
优选的是,所述单链DNA适配体序列为5’-GTTGGGCACGTGTTGTCTCTCTGTGTCTCGTGCCCTTCGCTAGGCCCACA-3’。
优选的是,所述小分子荧光染料包括4,4'-(1E,1'E)-2,2'-(蒽-9,10-二基)双(乙烯-2,1-二基)双(N,N-二甲基苯胺)。
优选的是,所述碳纳米材料包括单壁碳纳米角。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延边大学,未经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延边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310302897.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具有防压坏结构的压合装置
- 下一篇:一种接穗自动切断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