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混合三稳态随机共振系统的微弱信号检测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310267166.9 | 申请日: | 2023-03-20 |
公开(公告)号: | CN116296332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6-23 |
发明(设计)人: | 刘健;梁惠淇;张婉佳;张家玲;赵雨倩;郭嘉琪;汤灿;廖思宇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财经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M13/00 | 分类号: | G01M13/00;G01M7/02;G06F18/2131 |
代理公司: | 南京纵横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2224 | 代理人: | 王宜鹏 |
地址: | 210023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混合 稳态 随机 共振 系统 微弱 信号 检测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混合三稳态随机共振系统的微弱信号检测方法,基于收集的原始设备的故障信号确定二次采样频率,并对二次采样频率进行变尺度随机共振,得到符合绝热近似理论下的小参数系统输入信号,基于可控势阱条件,建立混合三稳态随机共振系统,并通过小参数系统输入信号求得混合三稳态随机共振系统的输出信号,基于混合三稳态随机共振系统的输出信号,实现微弱特征信号的检测、提取以及设备故障程度判定。本发明通过混合三稳态随机共振模型的建立,提高了对微弱信号的检测能力。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机械设备微弱特征信号检测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基于混合三稳态随机共振系统的微弱信号检测方法。
背景技术
在工业化越来越普遍的当代社会,工程系统与机械设备的安全可靠是生产过程的基础保证,是涉及科技民生的重要课题。若旋转机械的某一部件发生损伤,会对其一体化设备带来负面影响,造成一定程度的经济损失,严重者则可能导致重大工业事故,威胁人民生命的安全。实际应用中机械设备的工作环境均伴随着极强的背景噪声,当人们想要捕捉早期故障信号时,往往会受到周围噪声的污染。
通常人们认为噪声的存在会干扰有效信号的提取,此前对于微弱信号提取多从抑制噪声的角度出发。有的方法利用轴承表面温度传感器来收集故障信息,但对早期温度变化不大的故障信号难以捕捉;有的利用磁效应观察微粒在铁谱片的分布来进行诊断,但只适用于油润滑轴承且分析周期较长;有的方法利用超声波技术来测量轴向位移,但对于被测部件表面光滑程度要求较高。综上可见,传统的故障检测技术在许多方面均具有一定局限。
随着非线性动力学的不断研究,随机共振理论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传统抑制噪声的思维得以突破,将“噪声”转化为“有益信号”的思想引起了广大研究学者的关注。随机共振产生的核心是输入信号、噪声与非线性系统(势函数)之间的协作效应。通过非线性系统的作用,含噪信号输入后,周期驱动力和噪声驱动输出将发生周期性变化,使得一部分噪声能量可以成功转移给待测信号。随机共振通常适用于在绝热近似理论的条件下处理低频信号,此时特定大小的噪声将有助于对微弱有效信号的检测,这种打破常规的检测方法在实际机械故障检测中有着充足的潜力。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模型的检测能力不足,提供一种基于混合三稳态随机共振系统的微弱信号检测方法。该方法通过将经典的Woods-Saxon单稳态与可控对称双稳态的势模型相结合,使系统在可控势阱深度和可控宽度的情况下输出随可控势阱因子的调节而产生动态变化,提高了随机共振系统对噪声的利用率,增强了经典单稳态模型和对称双稳态模型对微弱信号的检测能力。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本发明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基于混合三稳态随机共振系统的微弱信号检测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基于收集的原始设备的故障信号采样频率fs确定二次采样频率,并对二次采样频率进行变尺度随机共振,得到符合绝热近似理论下的小参数系统输入信号;
基于可控势阱条件,建立混合三稳态随机共振系统,并通过小参数系统输入信号求得混合三稳态随机共振系统的输出信号;
基于混合三稳态随机共振系统的输出信号,实现微弱特征信号的检测以及设备故障程度判定。
进一步地,前述所述二次采样频率的确定步骤为:
基于原始设备的故障信号采样频率fs,根据随机共振的绝热近似条件设置二次采样频率fsr,所述二次采样频率满足随机共振输入信号的小参数限制且fsr<fs。
进一步地,前述所述求得混合三稳态随机共振系统的输出信号的步骤包括:
将经典的Woods-Saxon单稳态与可控对称双稳态系统相结合,得到混合三稳态随机共振系统,所述混合三稳态随机共振系统的势函数U(x)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财经大学,未经南京财经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310267166.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