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柱状蓄冰单元及其使用方法、包括柱状蓄冰单元的蓄冰储能空调风柜在审
申请号: | 202310263776.1 | 申请日: | 2023-03-18 |
公开(公告)号: | CN116182292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5-30 |
发明(设计)人: | 李迪文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迪文 |
主分类号: | F24F5/00 | 分类号: | F24F5/00;F24F13/30 |
代理公司: | 北京东方昭阳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599 | 代理人: | 吕燕 |
地址: | 518000 广东省深圳市龙***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柱状 单元 及其 使用方法 包括 蓄冰储能 空调 | ||
1.一种柱状蓄冰单元,其特征在于:该柱状蓄冷单元包括U型载冷剂换热管组柱状蓄冰单元;所述U型载冷剂换热管组柱状蓄冰单元包括管壳(2),所述管壳的一端设置有将该端密封的管壳盲板(1),管壳的另一端设置有圆形的多孔板(5),所述管壳内设置有多个U型载冷剂换热管组(3),多个U型载冷剂换热管组通过换热管固定板(4)固定在管壳内,并且每个U型载冷剂换热管组的管口位于同一侧,所述多孔板上设置的安装孔数量与所有管口的数量相同,并且每个管口均与每个安装孔对应设置;管壳盲板、管壳、U型载冷剂换热管组与多孔板组成一密闭空腔;在多孔板上设置有相互隔离密封的集液腔(6)与分液腔(9),多孔板的上半圆设有载冷剂流体出口(7),多孔板的下半圆设有载冷剂流体入口(8),载冷剂流体入口与分液腔相连,载冷剂流体出口与集液腔相连;在靠近圆形多孔板(5)的上边缘开设补水溢水口(10)。
2.一种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柱状蓄冰单元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该使用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载冷剂在循环泵的驱动下从载冷剂流体入口,依次流入分液腔、流经U型载冷剂换热管组管道内部后,在集液腔处汇合,从载冷剂流体出口流出;
2)在蓄冰储冷期间,存储在U型载冷剂换热管组柱状蓄冰单元空腔内的液态水,被在U型载冷剂换热管组内流动的低温载冷剂逐步冷冻降温,直至完全凝结成冰,水在成冰的过程中,多余的水可从补水溢水口溢出至柱状蓄冰单元外;
3)在融冰释冷期间,热湿空气沿柱状蓄冰单元轴向流动,热湿空气在流动过程中,与存储在柱状蓄冰单元内的冰或冰水混合物,通过管壳进行热交换,此过程中,热湿空气释放热量除湿降温,柱状蓄冰单元内的冰吸收热量融化升温。
3.一种柱状蓄冰单元,其特征在于:该柱状蓄冷单元包括直通载冷剂换热管组卧式柱状蓄冰单元;所述直通载冷剂换热管组卧式柱状蓄冰单元包括管壳(2),所述管壳的两端各设置有一个圆形的多孔板(5),所述管壳内设置有多个平行卧式放置的直通载冷剂换热管组(11),多个直通载冷剂换热管组通过换热管固定板(4)固定在管壳内,所述多孔板上设置的安装孔数量与直通载冷剂换热管组数量相同,并且每个直通载冷剂换热管组的管口均与每个安装孔对应设置;管壳、两个多孔板、直通载冷剂换热管组组成一密闭空腔;其中一个多孔板上设置有集液腔(6),另一个多孔板上设置有分液腔(9),集液腔与分液腔的外径小于多孔板的直径,分液腔上设置有与其连通的载冷剂流体入口(8);集液腔上设置有与其连通的载冷剂流体出口(7);在靠近圆形多孔板(5)的上边缘开设补水溢水口(10)。
4.一种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柱状蓄冰单元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该使用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载冷剂在循环泵的驱动下从载冷剂流体入口,依次流入分液腔、流经直通载冷剂换热管组管道内部后,在集液腔处汇合,从载冷剂流体出口流出;
2)在蓄冰储冷期间,存储在柱状蓄冰单元空腔内的液态水,被在直通载冷剂换热管组内流动的低温载冷剂逐步冷冻降温,直至完全凝结成冰,水在成冰的过程中,多余的水从补水溢水口,溢出至柱状蓄冰单元外;
3)在融冰释冷期间,热湿空气沿柱状蓄冰单元轴向流动,热湿空气在流动过程中,与存储在柱状蓄冰单元内的冰或冰水混合物,通过管壳进行热交换,此过程中,热湿空气释放热量除湿降温,柱状蓄冰单元内的冰吸收热量融化升温。
5.一种柱状蓄冰单元,其特征在于:该柱状蓄冷单元包括直通载冷剂换热管组立式柱状蓄冰单元;所述直通载冷剂换热管组立式柱状蓄冰单元包括管壳(2),所述管壳的两端各设置有一个圆形的多孔板(5),所述管壳内设置有多个平行立式放置的直通载冷剂换热管组(11),多个直通载冷剂换热管组通过换热管固定板(4)固定在管壳内,所述多孔板上设置的安装孔数量与直通载冷剂换热管组数量相同,并且每个直通载冷剂换热管组的管口均与每个安装孔对应设置;管壳、两个多孔板、直通载冷剂换热管组组成一密闭空腔;其中一个多孔板上设置有集液腔(6),另一个多孔板上设置有分液腔(9),集液腔与分液腔的外径小于多孔板的直径,分液腔上设置有与其连通的载冷剂流体入口(8);集液腔上设置有与其连通的载冷剂流体出口(7);在靠近圆形多孔板(5)的上边缘开设补水溢水口(1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迪文,未经李迪文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310263776.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