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能智能调节压力的模块化脊柱侧弯用智能矫形支具在审
申请号: | 202310256028.0 | 申请日: | 2023-03-10 |
公开(公告)号: | CN116370171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7-04 |
发明(设计)人: | 季欣然;王征;宋科冉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四医学中心 |
主分类号: | A61F5/01 | 分类号: | A61F5/01 |
代理公司: | 重庆市信立达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0230 | 代理人: | 朱月明 |
地址: | 100080***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智能 调节 压力 模块化 脊柱 侧弯用 矫形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能智能调节压力的模块化脊柱侧弯用智能矫形支具,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其技术方案要点是:包括固定支具、上肢支撑模块、腰间支撑模块以及臀部支撑模块,所述固定支具的外侧壁设有控制处理系统以及供电装置,所述固定支具的顶部两侧均设有模块连接口一,所述固定支具的中部两侧设有模块连接口二,所述固定支具的顶部两侧设有模块连接口三。在本发明中,通过压力传感器实时对压力的监测,并将信号传输至控制处理系统进行处理,再进控制处理系统判断后输出控制信号对各个模块进行控制,调节各个模块的支撑力度,从而达到了能够智能调节力度的目的,解决了现有装置无法在患者不同的时期,根据压力的变化实现智能调节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能智能调节压力的模块化脊柱侧弯用智能矫形支具。
背景技术
脊柱侧弯又称脊柱侧凸,它是一种脊柱的三维畸形,包括冠状位、矢状位和轴位上的序列异常。正常人的脊柱从后面看应该是一条直线,并且躯干两侧对称。如果从正面看有双肩不等高或后面看到有后背左右不平,就应怀疑“脊柱侧凸”。这个时候应拍摄站立位的全脊柱X线片,如果正位X线片显示脊柱有大于10度的侧方弯曲,即可诊断为脊柱侧凸。轻度的脊柱侧凸通常没有明显的不适,外观上也看不到明显的躯体畸形。较重的脊柱侧凸则会影响婴幼儿及青少年的生长发育,使身体变形,严重者可以影响心肺功能、甚至累及脊髓,造成瘫痪。轻度的脊柱侧凸可以观察,严重者需要手术治疗。脊柱侧凸是危害青少年和儿童的常见疾病,关键是要早发现、早治疗。
在现有技术中,通常采用矫形支具对脊柱侧弯的患者进行矫正,但是在现有矫形支具中通过无法根据患者不同的时期进行智能调节,无法智能的根据受到的压力实现自行调控矫正角度以及力度。
因此,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能智能调节压力的模块化脊柱侧弯用智能矫形支具,以解决上述提到的相关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智能调节压力的模块化脊柱侧弯用智能矫形支具,以解决上述提到的现有装置无法在患者不同的时期,根据压力的变化实现智能调节的问题。
本发明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能智能调节压力的模块化脊柱侧弯用智能矫形支具,包括固定支具、上肢支撑模块、腰间支撑模块以及臀部支撑模块,所述固定支具采用工字结构,所述固定支具的外侧壁设有控制处理系统以及供电装置,所述固定支具的顶部两侧均设有模块连接口一,所述上肢支撑模块与模块连接口一可拆卸连接,所述固定支具的中部两侧设有模块连接口二,所述腰间支撑模块与模块连接口二可拆卸连接,所述固定支具的顶部两侧设有模块连接口三,所述臀部支撑模块与模块连接口三可拆卸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固定支架,便于将矫形支具穿戴固定在患者的上半身;通过上肢支撑模块,便于对患者的一侧腋下进行支撑,从而对患者一侧的上肢以及肩部进行托举;通过腰间支撑模块,便于支撑推动患者的肋骨以及髋骨,从而使两者之间弯曲的脊柱恢复正常曲度;通过臀部支撑模块,便于对患者一侧的臀部进行支撑,从而与上肢支撑模块进行配合,辅助腰间支撑模块提供支撑力;通过控制处理系统,便于采集各个压力传感器传回的压力信号,并控制各个模块动作;通过供电装置,便于为整个支具提供电力支撑;通过模块连接口一,便于达到根据患者的具体需求设定,固定支具与上肢支撑模块可拆卸连接安装的目的;通过模块连接口二,便于达到根据患者的具体需求设定,固定支具与腰间支撑模块可拆卸连接安装的目的;通过模块连接口三,便于达到根据患者的具体需求设定,固定支具与臀部支撑模块可拆卸连接安装的目的。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上肢支撑模块包括连接块一、电动伸缩杆一以及支撑板一,所述连接块一与模块连接口一可拆卸连接,所述电动伸缩杆一的一端垂直设于连接块一的顶端,所述电动所述杆一的另一端铰接于支撑板一的外侧壁,所述支撑板一的内侧设有压力传感器一,所述压力传感器一与控制处理系统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四医学中心,未经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四医学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31025602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多功能自动输送装置
- 下一篇:基于大数据的英文语义识别分析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