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锂电池安全回收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310242815.X | 申请日: | 2023-03-14 |
公开(公告)号: | CN116159658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5-26 |
发明(设计)人: | 杨阳;杨铎 | 申请(专利权)人: | 杨阳 |
主分类号: | B02C23/04 | 分类号: | B02C23/04;H01M10/5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50000 河南***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锂电池 安全 回收 装置 | ||
本发明涉及一种锂电池安全回收装置;本装置通过玻璃纤维编织成的布带对撕碎后的物料进行卷携处理,玻璃纤维既具有极高的耐火性,同时其耐磨端坚韧度也足够承担对撕碎物料的卷曲包裹,被包裹后的物料相当与被灭火毯覆盖,能够有效的防止破碎后的物料起火,同时破碎后的所有物料均能有效被保留,被卷携一段时间后,被放出至接料盒后,可直接进行下一步精细化破碎和分选,使得锂电池的从初级破碎更加安全可靠,且不存在二次混料污染,增加筛选步骤等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锂电池回收设备领域,特别是一种锂电池安全回收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锂电池技术的广泛普及,锂电池的需求也日益增加,在供求关系的影响下锂电池生产原材料的价格也在不断飙升,因此单一的矿产冶炼产能已经不能满足日益增加的锂电原材料需求,旧锂电池的回收再利用显得越来越重要。
但由于锂电池的特性使得的放电不充分的锂电池在破碎回收时极易造成起火和爆炸,因此废旧锂电池在回收利用之前需要进行完全的放电,现阶段工业上采取的锂电池放电方式为盐水浸泡,将锂电池放置在盐水池内浸泡数十个小时,这无疑造成生产周期的拉长和生产效率的减缓低,尽管如此,由于锂电池放电前内含电量的不统一,即使经过长时间的放电也不能完全保证锂电池充分放电,因此在破碎回收时仍存在燃烧风险,锂电池破碎后的燃烧一方面会造成内部易燃烧或燃烧变性或高温变形物料的损耗破坏,另一方面燃烧会产生大量的有毒有害气体,造成工厂排放不达标,环保治理成本增加,同时也会对工作人员造成身体上的伤害。
为解决以上为题,现有技术中提供了几种思路,一种以申请号为:201810201621.4,一种锂电池安全回收装置为:一种锂电池和锂电池模组破碎方法为例,通过通入惰性气体使得破碎后的锂电池不具备燃烧环境从而不能发生燃烧,此类方式对加工环境要求严格,并且生产成本加大,进出料工序步骤繁杂,难以应用于实际生产,更有甚者提出在破碎时提供真空环境,避免燃烧和爆炸,这种方式只存在于实验室阶段,无法有效的付诸于工业生产。另一种以申请号为:CN202210750615.0,专利名称为:一种废旧锂电池安全破碎装置,提供一种采用消防沙掩埋的方式将可能或已经开始燃烧的破碎后的物料进行消防沙掩埋处理一段时间后,使其不再燃烧,完后再通过筛网将破碎后的物料筛出,该方法结构精巧,且生产成本低廉,易于推广应用,但该方法存在如下弊端:锂电池在进入撕碎机后,虽然撕碎后颗粒较大,但锂电池内部的黑粉会随着锂电池的破碎大量的洒出,撕碎后的部分黑粉直径要小于消防沙的直径,因此在经过筛网时这部分黑粉会通过筛网并与消防沙混合,黑粉也是锂电池回收的中要经济产物,与消防沙混合后会造成沙箱内混合物增加,需要经常更换消防沙,消防沙与黑粉的混合物还需要经二次分选,且分选难度较大,同时增加了生产步骤,降低了生产效率。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情况,为克服现有技术之缺陷,本发明提供一种锂电池安全回收装置,有效的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其解决问题的技术方案包括两个前后间隔布置的矩形框,矩形框的前后两侧各设有支架,支架上安装有一个轴线水平前后方向的支撑轴,两个支撑轴的轴线重合,支撑轴的固定在对应侧矩形框侧壁的中心位置,两个矩形框之间转动连接,矩形框在远离支架位置时不支撑轴在支架上不能转动,矩形框在靠近支架位置后支撑轴在支架上可以转动,矩形框上垂直固定有两个U形板,两个U形板左右间隔布置且开口方向相反,U形板的两个侧壁上设有一个前后贯通的滑槽,每个滑槽内滑动安装有一个滑块,滑槽内设有可使滑块向矩形框方向复位的弹簧,矩形框内设有固定在U形板上的压板,同一个U形板上的两个滑块上转动安装有一个辊筒,左右两个辊筒分别置于矩形框的上下两侧,两个辊筒之间设有耐高温的布带,布带的两端分别缠卷在对应的两个辊筒上,矩形框内的左右两侧各设有一个M形的挡板,挡板置于布带上下两侧,挡板的前后侧壁与布带接触,V形底板与布带之间存在间隔,且间隔从中间向两侧逐渐增大。
优选的,所述支撑轴上设有沿其长度方向凸起,支架上设有可供凸起穿过的通槽,凸起在支撑轴远离矩形框的侧壁上,矩形框在运动至靠近对应侧的支架后,凸起不再置于通槽内并脱离通槽限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杨阳,未经杨阳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310242815.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