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按比例窃电用户的识别方法及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2310232050.1 | 申请日: | 2023-03-13 |
公开(公告)号: | CN115952445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6-13 |
发明(设计)人: | 谢家安;武利会;罗春风;谭志保;王彦东;刘亮;林晓波;吴木成;刘骧;王启哲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佛山供电局 |
主分类号: | G06F18/241 | 分类号: | G06F18/241;G01R22/06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任文生 |
地址: | 528000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按比例 用户 识别 方法 系统 | ||
本发明涉及配电网反窃电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按比例窃电用户的识别方法及系统。步骤如下:S1:按照预设采样频率分别对进线总电表电能和每个出线支路分电表电能进行采样;S2:根据每个采样时刻的所述进线总电表电能和每个所述出线支路分电表电能建立窃电识别模型;S3:判断所述窃电识别模型是否存在唯一解,若存在,则根据所述唯一解识别按比例窃电用户;本发明能够通过每个采样时刻的进线总电表电能和每个出线支路分电表电能建立窃电识别模型,进而将窃电用户的识别转化为窃电识别模型唯一解的计算,仅通过计算模型的唯一解就能够精确找到按比例窃电用户,有效解决按比例窃电用户难以识别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配电网反窃电技术领域,尤其涉及按比例窃电用户的识别。
背景技术
由于低压配电网网络结构复杂、用户量巨大,使得巡查和运维通常较为困难,为违法窃电行为提供了可乘之机。传统的窃电方法一般通过改变进电表接线或者挂线的方式进行窃电,但这种窃电方法很容易被人工识别和证据锁定;随着窃电技术的不断发展,窃电方法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一种通过改变电表的计量数值来进行按比例窃电的方法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这种按比例窃电的新方法即便通过人工检查也很难进行识别和现场窃电证据锁定,为预防窃电现象进一步增加了难度。
目前现有的窃电识别方法,通常需要先查找到待识别的窃电用户,然后根据待识别窃电用户的用电数据是否符合正常指标来确认是否存在窃电情况,亦或者直接在电表箱中加装用电信息采集装置;这些方法不仅消耗人力物力极大,且按比例窃电的情况下指标不容易发生变化,难以有效识别按比例窃电用户。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按比例窃电用户的识别方法,用于解决按比例窃电用户难以有效识别的问题。
本发明提供一种按比例窃电用户的识别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按照预设采样频率分别对进线总电表电能和每个出线支路分电表电能进行采样;
S2:根据每个采样时刻的所述进线总电表电能和每个所述出线支路分电表电能建立窃电识别模型;
S3:判断所述窃电识别模型是否存在唯一解,若存在,则根据所述唯一解识别按比例窃电用户。
进一步的,步骤S3还包括:
若所述窃电识别模型不存在唯一解,则触发完全窃电用户的搜索流程,找到所述完全窃电用户。
进一步的,所述根据搜索结果剔除所述完全窃电用户之后,还包括:
剔除所述完全窃电用户的出线支路,重新根据每个采样时刻的所述进线总电表电能和剩余所述出线支路分电表电能建立所述窃电识别模型,并根据所述窃电识别模型的唯一解识别按比例窃电用户。
具体的,在步骤S3中,所述判断所述窃电识别模型是否存在唯一解,具体为:
将所述窃电识别模型转换为窃电识别矩阵方程;
通过计算所述窃电识别矩阵方程中系数矩阵的行列式和系数矩阵的秩,判断所述窃电识别矩阵方程是否存在唯一解。
具体的,在步骤S3中,所述根据所述唯一解识别按比例窃电用户,具体为:
通过计算所述窃电识别矩阵方程,识别按比例窃电用户出线支路和所述按比例窃电用户出线支路的窃电比例。
具体的,在步骤S3中,所述根据所述唯一解识别按比例窃电用户,具体为:
根据所述按比例窃电用户出线支路在窃电动作对应采样时刻的电表电能,和所述按比例窃电用户出线支路的窃电比例计算得到按比例窃电用户的窃电量。
进一步的,在步骤S2之前还包括:
通过判断每个采样时刻的所述进线总电表电能和所述出线支路分电表电能之差是否大于预设阈值,来判断是否存在窃电现象。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按比例窃电用户的识别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采样模块、模型建立模块、判断模块和执行模块;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佛山供电局,未经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佛山供电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31023205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