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广度优先算法的河道排口上游混错接自动分析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310197050.2 | 申请日: | 2023-03-03 |
公开(公告)号: | CN116227101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6-06 |
发明(设计)人: | 孟军;丁志良;孙凌凯;邵军荣;罗坤;崔佳鑫 | 申请(专利权)人: | 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30/18 | 分类号: | G06F30/18;G06F30/20;G06F113/14 |
代理公司: | 武汉开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2104 | 代理人: | 陈家安 |
地址: | 430010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广度 优先 算法 河道 上游 混错接 自动 分析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广度优先算法的河道排口上游混错接自动分析方法。它包括以接入同一节点的管渠所属排水体制存在差异作为辨识特征,判别节点是否混错接;引入节点层级,从末端排口向上,初始节点层级定为1,当前节点与上游节点仅有一个连接时,上游节点与当前节点层级一致;当前节点与上游节点有多个连接时,上游节点相对当前节点层级加1;以混错接发生的节点层级代表该混错接的层级,辅助定义混错接节点的影响程度,结合排口混错接数共同判断。本发明能够把河道排口溯源分析的时间提升5倍以上,节省了大量的机械劳动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市政工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广度优先算法的河道排口上游混错接自动分析方法。
背景技术
排口问题的本质是上游混错接的问题,混错接问题解决的前提是精确识别和定位混错接点所在位置。目前混错接问题主要依赖人工排查,这种方法效率低、排查周期长,且目前多数项目实施过程中没有专门针对排口进行溯源排查,而是对片区管网数据进行了大摸排,此时查找排口上游混错接就需在海量的管网信息中人工筛选,效率极低,且易出遗漏。目前,很多城市都对排水管网数据进行了信息化处理,不少城市采用了基于GIS的管理模式,部分城市建立了排水管网监测系统,实现了排水管网信息化到数字化模式的转型。随着数字化信息管理技术的普及,使得利用计算机程序自动对排口混错接进行溯源分析成为了可能。故急需一种自动化程度高、快速精准的排查方法以提高效率。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上述背景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基于广度优先算法的河道排口上游混错接自动分析方法。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基于广度优先算法的河道排口上游混错接自动分析方法,包括以下步骤:以接入同一节点的管渠所属排水体制存在差异作为辨识特征,判别节点是否混错接;引入节点层级,从末端排口向上,初始节点层级定为1,当前节点与上游节点仅有一个连接时,上游节点与当前节点层级一致;当前节点与上游节点有多个连接时,上游节点相对当前节点层级加1;以混错接发生的节点层级代表该混错接的层级,辅助定义混错接节点的影响程度,结合排口混错接数共同判断。
具体包括
步骤1:整理汇总河道、排口、管网拓扑关系数据,包括河道数据(河道名称、排口编码)、管段数据(至少包括编号、管径、起终节点编号、排水体制等)、节点数据(至少包括编号、坐标、排水体制等);
步骤2:将河道第一个排口节点入队,并定义初始的节点层级i=1;上游节点比下游节点层级高;
步骤3:将队头节点作为当前节点,搜索当前节点相连接的节点;
步骤4:判定是否只有一个节点与当前节点连接;若是,相连节点层级数同当节点;若为否,相连节点层级数相比当前节点加1;
步骤5:判定连接类别是否相同,若相同,则将当前节点的上游节点入队;若不同,先记录混接结果,再将当前节点的上游节点入队;混接点的层级同管道连接的当前节点的层级;
步骤6:当前节点出队;
步骤7:判定队是否为空,若为空,完成本排口混接排查,将排查结果导出;若不为空,返回至步骤3,重复步骤3~7;
步骤8:队列清空后,判定是否还存在其它排口,若存在,返回至步骤2,重复步骤2~8;
步骤9:全部排口统计完成后,结束任务。
还包括:根据形成排口混接报告,统计每个排口上游混错接的数量以及混错接的等级。
通过对排口上游混错接的数量及等级的分析,辅助判定排口整治措施,具体判断策略如下;
1)统计排口溯源的混错接总数为X,统计不同层级混接个数x1、x2...xn,引入不同层级影响系数层级越高,混接点越处在枝状管网的末端,影响系数越低,对排口的影响越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未经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31019705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