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抗冲击耐高温复合材料海水管道及其成型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310176239.3 | 申请日: | 2023-02-28 |
公开(公告)号: | CN116336265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6-27 |
发明(设计)人: | 吴林志;姚莉丽;魏光涛;周一梁;林壮;卢良;于国财;吴同华;王信涛;钱强;靳洋;王成杨 | 申请(专利权)人: | 哈尔滨工程大学;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L9/14 | 分类号: | F16L9/14;F16L57/02;F16L59/02;F16L57/04;B29C43/00 |
代理公司: | 青岛橡胶谷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7341 | 代理人: | 韩静 |
地址: | 150009 黑龙江***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冲击 耐高温 复合材料 海水 管道 及其 成型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复合材料管道技术领域,提供一种抗冲击耐高温复合材料海水管道,其由内而外依次包括内衬层、结构层、隔热层、防火层,其中所述结构层为纤维增强树脂组成的密度梯度结构,结构层的密度及刚度从外到内依次增强。本发明制备的抗冲击耐高温复合材料海水管道,结构层呈密度梯度结构,可实现结构层的刚度从外到内依次增强,从而提高复合材料管道的抗冲击强度;相比同质量碳纤维复合材料管道,在相同冲击载荷下,管道内壁的挠度减小30%以上,传递至管道内壁的压力降低30%以上。本发明制备的抗冲击耐高温复合材料海水管道,可适用于海水系管道严苛的环境,延长管道的寿命,从而提高舰船的在航率和安全性,同时降低维修保养费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复合材料管道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抗冲击耐高温复合材料海水管道及其成型方法。
背景技术
海水在舰船上担负着冲洗、动力、消防、冷却和压载等及其关键的任务,相应的海水管路分布与舰船的各个位置。目前舰船海水管路常用的是不锈钢管或铜镍合金,但依然存在腐蚀穿孔的问题,影响在航率和人员的安全性,此外还存在重量高和后期维修费高的问题。
非金属复合材料管道是一种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管,具有轻质、高强、耐腐蚀等优点,在风力发电叶片、航空航天上具有广泛的应用背景,但在船舶制造等海洋工程中应用还较为局限。目前用量较大的复合材料为玻璃钢制品,其主要以玻璃纤维为增强材料,以不饱和聚脂树脂、环氧树脂等为基本材料,以石英砂及碳酸钙等无机非金属颗粒材料为填料。但是,目前不饱和聚酯树脂或者环氧树脂的断裂延伸率通常为3%左右,最高约5%。在内、外部硬物冲击下,即管道在运输、安装、吊装中的磕碰、管内行走及管线运行中内部介质携带的异物及其他外物撞击下,玻璃钢管道内外表面易开裂,管道内部介质易渗透管壁,引起渗漏,造成管线失效。
此外,不饱和聚脂树脂和环氧树脂的热分解温度通常不高于200℃,采用此类树脂基体制成的玻璃钢管道通常存在耐热性差的缺点。目前提高玻璃钢管道耐火性的主要方法有:在基体中添加无机填料作为阻燃剂;或对树脂进行阻燃改性。前者增大阻燃效果的同时,增加了材料的脆性;后者改性步骤复杂而且成本增加。
因此,为避免玻璃钢管道在内外部冲击下出现开裂、渗漏现象,提高玻璃钢管道的耐火性能,本发明设计一种抗冲击耐高温复合材料海水管道及其成型方法。
发明内容
为解决背景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抗冲击耐高温复合材料海水管道,其由内而外依次包括内衬层、结构层、隔热层、防火层,其中所述结构层为纤维增强树脂层及夹芯层组成的密度梯度结构,结构层的密度及刚度从外到内依次增强。
优选的方案中,所述内衬层由聚氨酯或者聚脲材料制成。
优选的方案中,所述纤维增强树脂层采用不同类型纤维增强不同密度耐高温树脂,纤维采用碳纤维、玻璃纤维、玄武岩纤维的一种或多种;耐高温树脂采用聚酰亚胺、酚醛、双马来酰亚胺、有机硅树脂、氰酸酯树脂、呋喃树脂、耐高温环氧树脂的一种或多种。
优选的方案中,所述结构层从外到内依次为外层、中层、内层,所述外层、中层、内层经缠绕、热压后成型。且,所述外层、中层、内层均采用不同密度的、多孔点阵结构的芯材,所述芯材形状为实心、三角形蜂窝、四边形蜂窝、六边形蜂窝、八边形蜂窝的一种或多种。
优选的方案中,所述隔热层材料为矿物棉、聚合物泡沫、气凝胶、陶瓷微珠的一种或多种。
优选的方案中,所述防火层材料为橡胶、无溶剂的双组分涂料、多晶丝、陶瓷纤维布的一种或多种。
抗冲击耐高温复合材料海水管道的成型方法,将内衬层、结构层,隔热层和防火层,在成型模具上依次缠绕,并在层间涂敷热压胶,缠绕完毕后,用可移动模具移动热压成型。
优选的方案中,热压成型的模具内部表面的脱模材料采用聚四氟乙烯薄膜。
本发明所达到的有益效果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哈尔滨工程大学;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未经哈尔滨工程大学;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310176239.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