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磷化铟废料高效回收精铟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310097780.5 | 申请日: | 2023-02-10 |
公开(公告)号: | CN115948664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4-11 |
发明(设计)人: | 徐亮;赵卓;陈高洁;孙严;杨成;田勇攀;韩琪;罗琴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C22B58/00 | 分类号: | C22B58/00;C22B7/00;C22B1/06;C25D3/54 |
代理公司: | 安徽顺超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34120 | 代理人: | 张慧 |
地址: | 243071 安徽省马鞍***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磷化 废料 高效 回收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磷化铟废料高效回收精铟的方法,属于有色金属冶金技术领域。本发明方法设计科学合理,首先对磷化铟废料进行硫酸化焙烧,破坏铟与磷之间稳定的共价键,使难溶的磷化铟转化为易溶于水的硫酸铟,同时在气相冷凝区以五氧化二磷的形式回收磷;进一步对焙砂进行水浸,使铟以离子形式进入溶液,形成主要成分为In2(SO4)3‑H2SO4的浸出液;对浸出液进行直接电解,通过准确控制电化学条件,使铟在阴极还原析出,同时避免杂质离子析出,获得精铟产品。本发明技术方案具有对设备要求低、效率高、成本低、回收率高、产品纯度高等特点,可以实现磷化铟废料的高效综合回收。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有色金属冶金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磷化铟废料高效回收精铟的方法。
背景技术
铟位于元素周期表的第五周期第IIIA族,具有低熔点、高沸点、性质稳定等优异的物理化学性质。因此,铟及其化合物常被用于生产特种合金、电子元件、铟锡氧化物、半导体等材料,在机械制造、电子信息、光伏光电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然而,铟在地壳中的含量低至50-200ppb,仅为黄金的六分之一左右。铟在自然界中没有独立矿床,常以伴生矿的形式存在于闪锌矿、黄铁矿等重金属硫化矿中,其中最为常见的是闪锌矿,其铟含量为1-100ppm。
半导体是铟的最重要应用领域之一。磷化铟(InP)半导体材料具有窄带隙、低电阻率和高电子迁移率等优点,作为激光器和接收器能够显著提高数据传输速度和距离,已被广泛应用于微波通讯和光纤通讯等领域。然而,磷化铟脆性强、硬度低,以之为原料生产半导体器件过程中废料比例高达70%左右。另一方面,随着半导体行业的快速发展,磷化铟半导体器件更新迭代加快,将产生大量磷化铟废料。因此,磷化铟废料作为一种重要的铟二次资源,其高效综合回收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意义。
目前,关于磷化铟废料回收的研究相对有限。经检索,公开号为CN114380323A的中国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磷化铟中铟的回收方法,将磷化铟粉末与铁粉混合均匀后,在高温下进行固相反应,进一步通入氯化氢气体使铟选择性氯化生成易挥发的氯化铟,最后在气相中进行冷凝回收InCl3。该方法回收得到的氯化铟纯度较高,但整个回收工艺流程长、操作复杂、对设备要求高,且铟是以氯化铟的形式回收,需经进一步处理才能得到金属铟产品。
公开号为CN106586988B的中国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从磷化铟废料中综合回收铟和磷的方法,将磷化铟废料粉末置于真空管式炉中,在高温和真空条件下使磷化铟分解为铟和磷蒸汽,进一步对二者进行分别回收。该方法虽能实现磷化铟废料的短流程综合回收,但生产过程需要在高温、真空条件下实现,不仅能耗高,且需用到投资成本较高的真空冶炼设备,生产成本较高。
公开号为CN106319224B的中国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磷化铟废料中回收铟的方法,采用浓盐酸和氯酸钠作为浸出剂使磷化铟废料充分溶解,进一步向浸出液中加入锌粉置换得到海绵铟。该工艺虽能有效从磷化铟废料中回收金属铟,但高酸度条件下的氯离子浸出体系不仅对设备腐蚀严重,且易挥发氯化氢气体污染生产环境;此外,采用锌粉置换铟的热力学推动力有限,过量的锌粉加入会降低海绵铟产品的纯度,且锌粉属于易制爆的管制类试剂,生产安全风险较高。
综上所述,现有的磷化铟废料回收工艺仍有较大的优化和提升空间,有必要进一步开发操作简单、流程短、效率高、成本低、对环境友好的磷化铟废料综合回收工艺技术,为铟工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磷化铟废料综合回收工艺流程长、对设备要求高、效率低、生产成本高、产品纯度低等问题,提供了一种磷化铟废料高效回收精铟的方法。本发明的工艺技术具有对设备要求低、效率高、成本低、回收率高、产品纯度高等特点,可以实现磷化铟废料的高效综合回收。
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达到上述技术效果,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工业大学,未经安徽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31009778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