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电磁阀下沉偏置双进油道喷油器在审
申请号: | 202310082494.1 | 申请日: | 2023-02-08 |
公开(公告)号: | CN116181537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5-30 |
发明(设计)人: | 秦龙;于建锋;孙炳晓;潘慧;程雪媛;杨涛;林秀木;宋健 | 申请(专利权)人: | 钧风电控科技(泰州)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F02M51/06 | 分类号: | F02M51/06;F02M61/10;F02M61/18;F02M61/16 |
代理公司: | 北京和联顺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621 | 代理人: | 段惠芳 |
地址: | 225300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磁阀 下沉 偏置 双进油道 喷油器 | ||
本发明涉及柴油机高压共轨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电磁阀下沉偏置双进油道喷油器,包括油嘴部件、电控器体部件、调节阀板、油嘴紧帽、喷油器体部件。高压油液进入喷油器体部件后会分成两条独立的偏心布置的进油油路进入油嘴部件,由调节阀板、电控体部件和油嘴部件组成三个密封腔体,主要是控制腔控制针阀的升降,进而控制喷油,三个腔体油压不同,用于控制针阀的升降,进而控制油液的喷射。本发明的优点是:有三个油孔控制控制腔内油液的压力,进而控制针阀升降来控制喷射,分别为第一油孔、第二油孔、第三油孔,不同阶段作用不同,回流的低压油液通过回油口和外部回油装置连接,双进油路保证有较大的喷油量,喷油量稳定,产品稳定性高、使用寿命长。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柴油机高压共轨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电磁阀下沉偏置双进油道喷油器。
背景技术
在柴油机中广泛采用高压共轨供油。高压共轨与喷油器相连,后者用于将来自高压共轨的高压燃油选择性地喷射到柴油机的燃烧室内。在现今市场上所使用的喷油器中,来自高压共轨的高压燃油经由设置在该喷油器的壳体上的供油口被供给到喷油器的两个油路中,即控油路径和喷油路径。控油路径从供油口经由控油腔延伸到设置在球阀的阀座中的节流通道,继而经回油通道返回油箱。在球阀打开的情况下,来自供油口的高压燃油能够沿控油路径流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磁阀下沉偏置双进油道喷油器,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缺陷。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本发明的一种电磁阀下沉偏置双进油道喷油器,包括油嘴部件、电控器体部件、调节阀板、密封阀板、油嘴紧帽、喷油器体部件。高压油液进入喷油器体部件后会分成两条独立的油道进入油嘴部件,该油道为偏心布置的两个进油油路,由调节阀板、电控体部件和油嘴部件组成三个密封腔体。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油嘴部件由针阀体、针阀、针阀套筒、针阀弹簧和针阀弹簧调整垫片组成。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电控体部件由密封阀座、密封球、球座、衔铁弹簧、衔铁、衔铁杆、电磁阀弹簧、电控器体、电磁阀弹簧调整垫、电磁阀弹簧座垫片和蝶形弹簧、电磁阀组成。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的喷油器体部件由密封垫、接插线束、喷油器体和接油管接头组成。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密封阀板分别设有第一油孔、第二油孔、第三油孔,通过三个油孔控制控制腔内油液的压力,进而控制所述针阀升降来控制喷射。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电控体部件回油腔体为低压油腔,针阀套筒顶住调节阀板形成的腔体为中压油腔控制腔,进油管连接的腔体为高压油腔。第三油孔上端与进油口相连接,下端连接中压油腔控制腔。第一油孔、第二油孔上端连接低压油腔,第一油孔下端连接高压油腔,第二油孔孔下端连接中压油腔控制腔。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各个部件通过定位销和油嘴紧帽连接。
当喷油器不喷油时,密封球被压紧在球座上,油嘴部件和电控器体部件不连通,低压腔,中压腔控制腔与高压腔油压相等,针阀在针阀弹簧和针阀上下两端压力差的作用下下落,堵住针阀体喷油口,这时高压油通过第三油孔进入中压腔控制腔,同时高压腔中的高压油通过第一油孔途径低压腔和第二油孔流入中压腔控制腔,中压腔控制腔注油速度会提高。当接收到喷油信号时,衔铁受电磁力带动上升,密封球受压力上升离座,低压腔与外部相连油压下降为,通过调整第一油孔、第二油孔、第三油孔的孔径大小来调整三个油腔的压力差。密封球离座后第一油孔下端的高压油会通过第一油孔直接流入低压腔最后流入回油孔被回油装置回收,中压腔控制腔中的油液也会通过第二油孔流入低压腔,但同时高压油液会通过第三油孔同时流入中压腔控制腔,中压腔控制腔中的油压会平稳的降低,这时由于外部压力大于针阀弹簧和中压腔控制腔中的压力,针阀上升,喷油器开始喷油。当下一个停止喷油的信号抵达后,衔铁失去电磁力而下落,密封球落座,喷油器停止喷油,周而复始。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钧风电控科技(泰州)有限责任公司,未经钧风电控科技(泰州)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310082494.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微服务流量处理方法、DPU服务网格部署方法及系统
- 下一篇:板体印刷生产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