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适用于反刍动物消化的丁酸梭菌DNSYK-1及其应用在审
| 申请号: | 202310059939.4 | 申请日: | 2023-01-17 |
| 公开(公告)号: | CN116083311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5-09 |
| 发明(设计)人: | 孙雨坤;王季红;张城瑞;张永根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北农业大学 |
| 主分类号: | C12N1/20 | 分类号: | C12N1/20;A23K10/18;A23K50/10;C12R1/145 |
| 代理公司: | 北京东方盛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562 | 代理人: | 沈晓彦 |
| 地址: | 150000 黑龙***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适用于 反刍动物 消化 丁酸 dnsyk 及其 应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适用于反刍动物消化的丁酸梭菌DNSYK‑1及其应用,属于饲料添加剂领域,所述丁酸梭菌DNSYK‑1于2022年4月29日保藏于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分类命名为丁酸梭菌Clostridiumbutyricum,保藏编号为CGMCCNo.24804。所述丁酸梭菌DNSYK‑1是从荷斯坦奶牛的瘤胃液中分离筛选得到,以丁酸梭菌DNSYK‑1活体和代谢产物为活性成分可提升反刍动物的机体免疫,同时,本申请中的丁酸梭菌DNSYK‑1还能有效提升反刍动物饲料消化效率,有效提升反刍动物的生产性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饲料添加剂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适用于反刍动物消化的丁酸梭菌DNSYK-1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在反刍动物饲养中饲用抗生素因具有促生长与预防炎症功能,而被广泛使用于预防乳房炎、腹泻等奶牛疾病,但大量使用抗生素不仅造成耐药菌株的增加和药物的毒副作用,而且容易引起滥用抗生素所致的瘤胃菌群失调。长期使用抗生素导致的细菌耐药性、二次感染与药物残留、“抗生奶”等问题都严重损害了养殖者的利益与消费者的安全。然而禁用抗生素后又造成饲料利用率下降、腹泻率与乳房炎发病率升高的严峻问题。因此,寻找既可以预防奶牛炎症又能促进生长性能的饲料添加剂,是实施药物饲料添加剂退出和兽用抗菌药使用减量行动的关键。
丁酸梭菌的代谢产物复杂多样,包括多种消化酶、B族维生素和SCFA等,部分产物单独饲喂时仍拥有显著促生长或抗炎作用;抗菌肽可以有效缓解LPS诱导的小鼠肠道屏障和免疫功能受损,还能抑制其他梭菌的活性;磷壁酸可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诱导的细胞炎症反应和凋亡,在丁酸梭菌对肠道细胞的粘附中发挥重要作用并能够调节肠道细胞的免疫反应;丁酸作为丁酸梭菌的主要产物可以降低pH抑制有害菌、修复肠道上皮细胞、调节肠道屏障,促进肠道吸收,降低奶牛乳腺上皮细胞的氧化应激。饲喂丁酸梭菌能够促进断奶后犊牛及育成牛的生长发育,改善机体抗氧化、免疫功能,调控瘤胃微生态系统,促进瘤胃发酵,缓解断奶应激;还能提升泌乳牛的抗炎性能;但育肥期山羊饲喂丁酸梭菌仅具有提升机体免疫的功能,对于增重则效果有限。
开发新型生物饲料添加剂是替代饲用抗生素的重要策略之一,丁酸梭菌具有丰富的代谢产物可提升反刍动物的机体免疫,但对于营养利用影响有限。因此筛选一株能有效提升反刍动物饲料利用率的丁酸梭菌菌种,可有效提升反刍动物的生产性能。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适用于反刍动物消化的丁酸梭菌DNSYK-1及其应用,以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发明中的丁酸梭菌DNSYK-1是从荷斯坦奶牛的瘤胃液中分离筛选得到,可提升反刍动物的机体免疫,还能更有效提升反刍动物饲料消化效率,对提升反刍动物的生产性能具有重要意义。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如下方案:
本发明提供一种丁酸梭菌(Clostridium butyricum)DNSYK-1,所述丁酸梭菌DNSYK-1于2022年4月29日保藏于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分类命名为丁酸梭菌Clostridium butyricum,保藏编号为CGMCC No.24804。。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丁酸梭菌制剂,包含丁酸梭菌DNSYK-1。
进一步的,所述丁酸梭菌制剂的制备方法包括:制备发酵液,离心去除上清后与脱脂乳混合,冻干。
进一步的,所述发酵液由权利要求1所述的丁酸梭菌DNSYK-1发酵培养制备得到。
进一步的,所述发酵培养的条件为:厌氧,35℃,静置培养24h。
进一步的,所述发酵培养的培养基包括以下组分:酵母浸膏3g/L,牛肉浸膏10g/L,胰蛋白胨10g/L,葡萄糖5g/L,可溶性淀粉1g/L,氯化钠5g/L,三水合乙酸钠3g/L,半胱氨酸盐酸盐0.15g/L,pH7.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北农业大学,未经东北农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310059939.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水稻OsNPR1基因及其在抗水稻黑条矮缩病毒中的应用
- 下一篇:一种冷轧管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