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二维图纸驱动三维模型建模的方法、装置及计算机存储介质在审
申请号: | 202310057718.3 | 申请日: | 2023-01-18 |
公开(公告)号: | CN116070345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5-05 |
发明(设计)人: | 王炬成;高霆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G06F30/15 | 分类号: | G06F30/15;G06F16/22;G06T17/00 |
代理公司: | 南京苏高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04 | 代理人: | 张俊范 |
地址: | 212003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二维 图纸 驱动 三维 模型 建模 方法 装置 计算机 存储 介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二维图纸驱动三维模型建模的方法,包括步骤一、提取二维原理图上的模型符号信息;步骤二、将模型符号信息以及模型符号的拓扑信息存入数据库;步骤三、将模型符号信息的二维模型数据转换为可驱动三维建模的数据;步骤四、读取可驱动三维建模的数据及对应的模型符号的拓扑信息;步骤五、根据拓扑信息确定模型符号的拓扑关系并构建模型结构;步骤六、获取模型符号的位置信息以及可驱动三维建模的数据创建三维模型,将创建的三维模型的三维数据写入数据库。本发明实现了二维原理图信息与三维建模数据信息的关联,提高了效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三维模型建模方法,特别是涉及一种基于二维图纸驱动三维模型建模的方法、装置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目前多数造船企业的详细设计与生产设计是分离的,尤其是船舶管系、电气等专业,船舶设计单位一般采用CAD等软件绘制详细设计阶段的二维原理图,船舶建造单位一般采用TRIBON等设计软件建立生产设计三维模型,并且需要参考各种图纸和属性清单等文件指导建模,建模完成后将三维模型导出成平面图纸并制作托盘表、电缆册等,接着在CIMS系统中同步物料、形成BOM清单,最后把图纸上传至图文档系统,车间根据BOM清单和图文档中的图纸进行领料和施工,导致上下游设计阶段间缺乏完整有效的数据流通。
上述过程二维原理图与三维模型之间无法创建有效的关联关系,产生以下问题:
(1)设计数据源不统一。详细设计和生产设计阶段采用不同的设计软件,二维图纸和三维模型是两个相互独立的数据源,没有统一的数据库,两个数据源对同一对象的描述难以保持一致。
(2)人工信息转换效率低。以管系专业为例,生产设计人员在建立管路三维模型时,需要依靠人工从二维原理图中获取零件的标准号、材质和规格等信息,同时还需要依靠人工从三维部件库中搜寻与这些信息匹配的对象进行布置。整个过程费时费力,尤其是对于零件量高达数万个的大型船舶而言,其零件种类繁多、规格各异,人工进行信息识别转化的效率较低且易出错。
(3)三维模型与二维图纸校对困难。以管系专业为例,管路建模完成后,生产设计人员需要校对三维模型与二维原理图的一致性,确保三维模型中的零件选用与原理图一致及管路三维模型的管路原理(流质流向、主支管分流等)与原理图一致。三维模型与二维图纸校对工作,需要生产设计人员打开模型逐个零件、逐条管路校对,过程繁琐、效率低下。
(4)设计更改难一致,变更不能追溯。由于设计软件平台不一致,在设计过程中主要以文件的形式传递更改信息,易出现更改不及时、漏更改等问题,且更改过程不能被追溯。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缺陷,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二维图纸驱动三维模型建模的方法,解决二维原理图与三维模型之间的关联关系问题。
本发明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基于二维图纸驱动三维模型建模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提取二维原理图上的模型符号信息;
步骤二、将所述模型符号信息以及模型符号的拓扑信息存入数据库;
步骤三、基于所述拓扑信息将所述数据库中的模型符号信息的二维模型数据根据数据转换规则转换为可驱动三维建模的数据;
步骤四、读取所述可驱动三维建模的数据及对应的模型符号的拓扑信息;
步骤五、根据所述可驱动三维建模的数据中的拓扑信息确定模型符号的拓扑关系并构建模型结构;
步骤六、获取从所述模型结构中选取的模型符号的位置信息,并在所述数据库确定所述选取的模型符号的可驱动三维建模的数据,由所述位置信息和所述可驱动三维建模的数据创建三维模型,将创建的三维模型的三维数据写入所述数据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科技大学,未经江苏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310057718.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级进模具装置
- 下一篇:电路、电子设备以及操作电子设备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