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抗低温泌水增稠剂及其用途和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310035276.2 | 申请日: | 2023-01-10 |
公开(公告)号: | CN116253829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6-13 |
发明(设计)人: | 董华忠;姚超;张琰;谭洪波;刘佳龙;董超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网冀北电力有限公司唐山供电公司;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8F220/20 | 分类号: | C08F220/20;C08F220/06;C04B24/26;C04B103/44 |
代理公司: | 北京安博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71 | 代理人: | 徐国文 |
地址: | 063099 河***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低温 增稠剂 及其 用途 制备 方法 | ||
本申请提供了如下结构式的增稠剂及其制备方法,其中,m=32~54,n=8~17。所述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用水将摩尔比为3~4:1的丙烯酸羟丙酯和丙烯酸混合液配制成15%~20%的水溶液;在所得水溶液中加入引发剂和链转移剂进行反应得到反应液;再于所得反应液中加入酸将pH值调整至6.0~7.5,保温即得所述增稠剂。所得增稠剂中的聚丙烯酸分子侧链上的羧基可与水泥颗粒表面的钙离子络合,并与聚羧酸减水剂发生强烈的竞争吸附作用,占据水泥颗粒表面的吸附位点,从而减缓溶液中游离的聚羧酸减水剂分子的吸附速度,进而控制低温条件下混凝土的坍落度随时间的延长而增加。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混凝土外加剂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抗低温泌水增稠剂及其用途和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聚羧酸减水剂是第三代高性能减水剂,是混凝土外加剂领域最具创新性的研究成果之一,具有绿色环保、掺量低、性能高的优势,已成为商品混凝土制备的关键材料。聚羧酸减水剂具有的减水分散性能,是基于其分子侧链中羧基官能团的吸附作用。羧基能与水泥颗粒表面的金属离子(Ca2+、Al3+、Fe3+)发生络合反应,进而将聚羧酸减水剂分子固定在水泥颗粒表面,再通过减水剂分子的空间位阻和静电斥力作用,实现减水分散的目的。聚羧酸减水剂的减水性能与其吸附性能密不可分,一般来说,减水剂分子在水泥表面的吸附量越大,其减水效果越好,在同样水灰比条件下,新拌的混凝土的坍落度较大。然而,减水剂分子的吸附能力对其工作温度较为敏感,温度越低,则吸附能力越弱,吸附在水泥颗粒表面的分子数量越少,未吸附的大量减水剂分子自由地游离在水中,其减水功能无法发挥出来。
混凝土生产过程中,操作人员一般通过添加减水剂或保坍剂来调整混凝土的坍落度,达到一定坍落度范围后,则认为混凝土达到浇筑要求。施工温度正常时,混凝土坍落度在运输至浇筑地点过程中不会发生明显变化,依然具有良好的工作性能。然而,当在寒冷天气或地区施工时,情况会有所不同。由于聚羧酸减水剂的吸附和减水作用对温度的敏感性,会出现混凝土坍落度随着时间延长而增大的滞后效应,从而导致出厂时坍落度和性能正常的混凝土在寒冷浇筑地点出现离析和泌水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解决寒冷天气或地区施工时,掺有聚羧酸减水剂的混凝土的坍落度随着时间延长而增大,甚至出现离析和泌水的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是采取下述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一种抗低温泌水增稠剂,所述增稠剂是通过摩尔比为3~4:1的丙烯酸羟丙酯和丙烯酸在引发剂和链转移剂作用下反应生成;所述增稠剂的结构式如下:
其中,m=32~54,n=8~17。
优选的,所述增稠剂的平均分子量为5000~8000。
优选的,所述增稠剂的掺量为混凝土中聚羧酸减水剂掺量的5%~10%。
一种抗低温泌水增稠剂的用途,将所述抗低温泌水增稠剂用于掺有聚羧酸减水剂的混凝土。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抗低温泌水增稠剂的制备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将摩尔比为3~4:1的丙烯酸羟丙酯和丙烯酸加水配制成15%~20%的混合溶液;
在所述混合溶液中加入引发剂和链转移剂进行反应得到反应溶液;
在所述反应溶液中加入酸以调整pH值至6.0~7.5,保温后得到所述抗低温泌水增稠剂。
优选的,所述将摩尔比为3~4:1的丙烯酸羟丙酯和丙烯酸加水配制成15%~20%的混合溶液包括:在20~30℃时以350~400rpm对混合溶液进行预搅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网冀北电力有限公司唐山供电公司;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国网冀北电力有限公司唐山供电公司;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310035276.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