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氧化石墨烯增强再生骨料超高性能混凝土及制备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2310024376.5 | 申请日: | 2023-01-09 |
| 公开(公告)号: | CN116217162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6-06 |
| 发明(设计)人: | 程书凯;陈康;陈旭勇;吴巧云;吴子杨;游啸;叶子芊;徐雄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工程大学 |
| 主分类号: | C04B28/04 | 分类号: | C04B28/04;C04B40/00;C04B18/16;C04B14/36 |
| 代理公司: | 湖北武汉永嘉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2102 | 代理人: | 崔友明 |
| 地址: | 430074 湖北***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氧化 石墨 增强 再生 骨料 超高 性能 混凝土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属于建筑材料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氧化石墨烯增强再生骨料超高性能混凝土及制备方法。所述混凝土包括以下质量份数的原料:水泥570~650份、矿渣150~180份、偏高岭土100~150份、石灰石粉80~120份、再生砂300~440份、再生微粉50~80份、石英砂700~1000份、石英石粉100~200份、聚羧酸减水剂30~60份、水180~280份、氧化石墨烯0.5~0.8份;还包括钢纤维,钢纤维的体积为混凝土总体积的1.5~2.2%。本发明采用再生砂替代天然河砂,石灰石煅烧黏土体系添加矿渣和再生微粉作为辅助胶凝材料,并使用氧化石墨烯增强再生骨料,配合间歇喷淋加搅拌的方式,使氧化石墨烯均匀分布在骨料表面,以较低掺量实现明显的增强效果,得到性能优异的超高性能混凝土。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建筑材料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氧化石墨烯增强再生骨料超高性能混凝土及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是一种高强度、高韧性、高耐久性的水泥基材料,由于国内建筑业的蓬勃发展,传统混凝土已经不能满足部分工程需要,UHPC的兴起随之而来,但因为其需要高质量的材料,导致成本急剧增加,并且大量的环境污染也是它的主要问题。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深,导致建筑原材料的严重短缺,尤其是天然河砂,所以急需找到可以替代天然河砂的材料;另一方面我国由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大量的工业废料处理问题;由于老旧小区的拆迁工作等,城市内建筑垃圾日益增多,以掩埋的方式处理建筑垃圾周期过长,急需寻找一种绿色有效的方法。
面对上述问题,利用再生骨料制备超高性能混凝土应是一种经济、绿色、高效的解决方案,这样不仅可以解决部分建筑垃圾的处理问题,还能够大大降低UHPC的材料成本。但再生骨料的加入对混凝土强度、耐久性等性能的影响是目前面临的难点,例如再生骨料表面存在大量旧砂浆,将会严重影响到UHPC的力学性能,一些研究尝试使用氧化石墨烯(GO)改性再生骨料,但是当GO加入后,会观察到存在团聚效应,严重影响增强效果,如若为了增强效果而加大掺量,不仅增加成本,UHPC的流动性也会大幅度下降,严重影响其工作性能。因此,如何将再生骨料应用于超高性能混凝土中,在降低成本的同时增强混凝土的性能,是本领域亟待解决的技术难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氧化石墨烯增强再生骨料超高性能混凝土及制备方法,采用再生砂替代天然河砂,石灰石煅烧黏土体系添加矿渣和再生微粉作为辅助胶凝材料,并使用氧化石墨烯增强再生骨料,配合间歇喷淋加搅拌的方式,使氧化石墨烯均匀分布在骨料表面,以较低掺量实现明显的增强效果,得到性能优异的超高性能混凝土。
为解决本发明所提出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氧化石墨烯增强再生骨料超高性能混凝土,包括以下质量份数的原料:水泥570~650份、矿渣150~180份、偏高岭土100~150份、石灰石粉80~120份、再生砂300~440份、再生微粉50~80份、石英砂700~1000份、石英石粉100~200份、聚羧酸减水剂30~60份、水180~280份、氧化石墨烯0.5~0.8份;还包括钢纤维,钢纤维的体积为混凝土总体积的1.5~2.2%。
上述方案中,所述水泥为普通硅酸盐水泥。
上述方案中,所述矿渣的粒径<40μm,其CaO、MgO、SiO2和MnO的含量之和90%。
上述方案中,所述偏高岭土的SiO2含量为40~60%,Al2O3含量为30~50%,烧失量≤5%。
上述方案中,所述石灰石粉的粒径<1mm,其CaO含量为40~60%,SiO2含量为20~40%,Al2O3含量≤10%,烧失量≤5%。
上述方案中,所述再生砂为废弃混凝土经破碎、清洗、筛分所制成的II区中砂,细度模数为2.3~2.8。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工程大学,未经武汉工程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310024376.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