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布劳特氏菌及其应用在审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2310014472.1 申请日: 2023-01-05
公开(公告)号: CN116254198A 公开(公告)日: 2023-06-13
发明(设计)人: 王硕;张旭昇;於逗;高心潼;夏朋延 申请(专利权)人: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主分类号: C12N1/20 分类号: C12N1/20;A61K35/741;A61P35/00;A61P37/04;C12R1/01
代理公司: 北京路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02 代理人: 孙怡
地址: 100101 北京市朝阳区北辰*** 国省代码: 北京;11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一种 布劳特氏菌 及其 应用
【说明书】:

发明涉及微生物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布劳特氏菌及其应用。本发明提供的布劳特氏菌(Blautia producta)WS2950,其保藏编号为CGMCC No.40453。本发明的布劳特氏菌WS2950可有效抑制结肠癌肿瘤,以其作为治疗手段可避免传统粪菌移植治疗的弊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微生物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布劳特氏菌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结肠癌确诊和死亡率高,然而目前还无法治愈,尤其是中晚期。目前治疗结肠癌主要通过放疗,手术切除,化疗和免疫治疗等方式。然而放疗对病人身体伤害大,会引起严重副作用,导致患者身虚弱。手术切除在肿瘤发生转移的病人体内无法进行。化疗因为个体差异导致治疗效果差异明显,并且长期的化疗会导致肿瘤细胞出现耐药,收效甚微。免疫疗法针对部分癌症患者和某类肿瘤十分有效,该方法主要是利用免疫系统激活,增加毒性T细胞的杀伤功能,进而有效的抑制肿瘤生长。目前有靶向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CTLA-4),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PD-1)及其配体(PD-L1)的一些靶向治疗。在黑色素瘤,肾细胞癌和非小细胞肺癌症中有不错的效果。然而,其他癌症(包括结肠癌)对免疫靶向治疗响应较差,而且不同个体之间治疗响应程度差异明显。为了提高治疗效果,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其潜在的影响因素。

肠道是人体中含有微生物最多的组织,饮食等方式会影响肠道菌的组成和丰度。有研究报道,肠道微生物被称为人体最大的“器官”,肠道中微生物的数量是人体细胞的10倍,基因数量也是人体自身的数百倍。因此肠道微生物基因组也被称为“人类的第二基因组”。根据目前微生物的定义和分类,人类肠道共生有约5000种微生物。由于一半以上的微生物无法通过纯培养获得单一菌株,所以绝大部分微生物尚不知道他们的功能作用以及对宿主的影响。因此难以对这些肠道微生物进行有效的开发和利用。

根据文献报道,肠道微生物和疾病的发生息息相关,肠道微生物紊乱会引起各种疾病。结肠作为食物发酵的重要场所,其中共生有大量的微生物,因此肠道微生物是一个诱发结肠癌的重要因素。根据报道,结肠癌好发于远端结肠,明显受到遗传因素,饮食和生活方式影响。以上的这些因素都会引起肠道微生物的明显改变。高碳水饮食会导致厚壁菌门和放线菌门微生物增加,而抗性淀粉摄入和毛螺菌科微生物增加息息相关,这些微生物的变化会有利于维持肠道稳态,保持宿主健康。而高蛋白和高脂肪饮食会引起拟杆菌属微生物增加,导致肠道微生物多样性降低。肠道微生物多样性的降低,会引起肠道免疫低下,引起肠道炎症,不利于宿主健康。

除此之外,长期的肠道炎症也会增加癌症发生几率。此前的研究中发现,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伴随着菌群的改变,结直肠癌病人肠道微生物和健康人对比明显降低,受到肠道菌群影响十分明显,因此一系列的研究围绕了促进结直肠肿瘤的相关菌群的筛选、鉴定和功能研究展开。研究发现,具核梭杆菌(Fusobacterium nucleatum,Fn)能够促进结直肠癌的发生。通过抑制T细胞的激活,炎症相关的髓系细胞浸润增加,进而影响细胞自噬以及促进肿瘤细胞增殖,具核梭杆菌在肠道中的富集加快了肿瘤细胞的恶化和转移。近期研究发现的厌氧消化链球菌(Peptostreptococcus anaerobius,Pa)也是促进结肠肿瘤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厌氧消化链球菌能够有选择性地粘附在结直肠上皮细胞,促进细胞增殖并通过激活NF-kB并促进炎症和肿瘤发展。除此之外,肿瘤细胞内链球菌、乳杆菌、葡萄球菌会增加癌细胞的转移。肠道微生物不仅会促进肿瘤的发生和转移,也会影响治疗的效果。Bifidobacterium pseudolongum,Lactobacillus johnsonii和Olsenella species通过代谢物的产生影响免疫治疗反应。表达特定胞苷脱氨酶(CDD)的细菌会增加病人对化疗的耐药性,抗生素处理后能够明显提升化疗效果。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310014472.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