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TRBC1抗体及其应用在审
申请号: | 202310011221.8 | 申请日: | 2023-01-05 |
公开(公告)号: | CN115894693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4-04 |
发明(设计)人: | 宋其峰;朱永强;李理想;张顺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星基贝勤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7K16/28 | 分类号: | C07K16/28;C12N15/85;C12N5/10;C12N15/13;A61K39/395;A61P35/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176 北京市大兴区经济技术***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trbc1 抗体 及其 应用 | ||
本发明公开了TRBC1抗体及其应用,属于抗体及其应用领域。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有效治疗T细胞来源的癌症。为解决该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特异性结合TRBC1蛋白的抗体或其抗原结合片段,所述抗体包含重链可变区和轻链可变区,所述重链可变区包含氨基酸序列分别是序列16第26‑35位、第53‑59位和第98‑110位的HCDR1、HCDR2和HCDR3;所述轻链可变区包含氨基酸序列分别是序列17第27‑32位、第50‑52位和第89‑97位的LCDR1、LCDR2和LCDR3。本发明筛选获得了鼠源抗体分子3H9,3H9可以介导CD16a受体阳性的效应细胞对靶细胞的杀伤,从而具备抑制肿瘤的潜力。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抗体及其应用领域,具体涉及TRBC1抗体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从组织来源分辨,淋巴癌变大致上可以分为两类,即T细胞和B细胞来源。T细胞癌变临床及生物学意义上均较为异质,总体上各型T细胞淋巴瘤发病率低于B细胞淋巴瘤,在全体非霍奇金淋巴瘤中占10-20%,而在急性白血病中占20%。最常见的组织亚型包括外周T细胞淋巴瘤(peripheral T-cell lymphoma,PTCL-NOS),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angio-immunoblastic T-cell lymphoma,AITL)和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naplasticlarge cell lymphoma,ALCL)。而急性淋巴母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Leukaemias,ALL)病人群体中,约有20%为T细胞表型。
T细胞淋巴恶性肿瘤往往侵袭性强于B细胞淋巴瘤,病人5年生存率仅有30%,多与播散性发病、预后评分不良以及结外发病关联。单独化疗效果较差,现有疗法仅对不到30%的病人有效。
针对B细胞淋巴瘤,有抗CD20治疗性单抗,如利妥昔单抗(美罗华)可以极大改善治疗效果,而对T细胞淋巴瘤来说,目前尚无有效、低毒性的免疫治疗手段。这是因为,癌性(克隆化Clonal)T细胞与正常T细胞表面标记物差别有限,开发特异性针对癌性T细胞的药物难度较大。在B细胞淋巴瘤药物开发中,也存在类似问题,但无差别的清除B细胞带来的免疫抑制效应相对较小,病人可以耐受,而且,正常B细胞长期清除带来的免疫球蛋白损失,可以通过输注外源性的IgG获得补充。然而,类似的策略不能够应用于T细胞癌变的治疗---T细胞的清除往往造成严重的免疫抑制和严重副作用,并且,对T细胞的清除带来的副作用,尚无合理的临床补救措施。如Alemtuzumab,其靶点为CD52,对T细胞肿瘤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但其应用却因带来严重细胞免疫缺陷副作用而受到限制,这种副作用主要归因于T细胞清除,病人的感染率大为升高。
因此有必要开发治疗T细胞来源淋巴瘤/白血病的新治疗手段。Suman Paμl(S.Paμl etal.,Sci.Transl.Med.10.1126/scitranslmed.abd3595(2021).)等人开发了一种T细胞接合器形式的双特异性抗体(bispecific antibody,BsAb),该型抗体一端特异性的靶向克隆性T细胞(肿瘤)表面的T细胞受体β分子的可变区,另一端靶向T细胞表面的CD3分子,从而介导正常T细胞对(T细胞)肿瘤的杀伤。这项研究是一次研发特异性针对T细胞肿瘤的有益尝试,颇具启发性。然而,该研究获得的两个BsAb用于T细胞肿瘤却具有以下成药性方面的问题:
(i)由于T细胞β受体亚基可变区具有多态性,如果要做成货架(off-the-shelf)产品,则需要开发数十种分子实体(TRBV编码基因共有68种,分属于30个家族),效率较低。
(ii)采取scFv串联的形式,将针对T细胞受体β亚基可变区(TRBV)和CD3亚基的两臂相连构建的双抗分子仅含有250个左右氨基酸,分子量小于30KD,药物代谢不具备优势,从而预测其临床给药不友好,病人依从性较差。
(iii)T细胞接合器形式的双抗诱发细胞因子风暴的几率较大,副作用发生率高且较严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星基贝勤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北京星基贝勤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310011221.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