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冷却板及电池包有效
申请号: | 202223222550.7 | 申请日: | 2022-12-01 |
公开(公告)号: | CN218975566U | 公开(公告)日: | 2023-05-05 |
发明(设计)人: | 赵宇航;秦波;周校;钟颖 | 申请(专利权)人: | 湖北亿纬动力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10/613 | 分类号: | H01M10/613;H01M10/6568 |
代理公司: | 北京品源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332 | 代理人: | 王亚琼 |
地址: | 448000 湖北省荆***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冷却 电池 | ||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池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冷却板及电池包,该冷却板的流道内壁上设有扰流结构,扰流结构为沿流道延伸方向延伸且与流道同轴的螺旋状凹槽,扰流结构的设置不仅扩大了冷却液的吸热面积,还对冷却液起到了扰流效果,有效提高了冷却液的吸热效率,进而能够提高冷却板对电芯的降温效果。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冷却板及电池包。
背景技术
电池模组中的电芯在充放电过程中会发出大量热量,为了给电芯进行降温,通常会在电池箱内设置冷却板,用于吸收电芯发出的热量,以确保电芯能够维持在安全温度范围内工作。
现有技术中,冷却板的冷却液流道为通槽结构,冷却液由通槽的一端进入冷却液流道,沿通槽的延伸方向流动,再从通槽的另一端排出冷却液流道,冷却液在通槽内流动时吸收电芯发出的热量,由此实现冷却板为电芯降温的效果。
但是,上述冷却板为电芯降温的效果十分有限,具体而言,冷却液在通槽内的流速较大,使得冷却液在通槽内很难形成扰流,这降低了冷却液的吸热效率,同时,冷却液与通槽内壁的接触面积有限,同样降低了冷却液的吸热效率,进而降低了冷却板对电芯的降温效果。
因此,亟需提出一种冷却板及电池包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冷却板,该冷却板能够使流通在流道内的冷却液具有较高的吸热效率。
为达此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冷却板,冷却板上开设有流道,流道内流通有冷却液,流道的内壁上设有扰流结构,扰流结构为沿流道延伸方向延伸且与流道同轴的螺旋状凹槽。
可选地,扰流结构包括至少两个扰流槽,至少两个扰流槽相连通,且至少两个扰流槽的槽深互不相同。
可选地,沿流道的延伸方向,至少两个扰流槽的槽深逐渐增大。
可选地,沿流道的延伸方向,相邻的两个扰流槽中,后一个扰流槽的槽深为前一个扰流槽的槽深的1倍-2倍。
可选地,扰流结构还包括至少一个过渡槽,相邻的两个扰流槽通过过渡槽相连通,沿流道的延伸方向,过渡槽的槽深小于与该过渡槽相邻的扰流槽的槽深。
可选地,沿流道的延伸方向,过渡槽的槽深为与该过渡槽相邻的扰流槽的槽深的10%-60%。
可选地,扰流结构包括第一扰流槽、第二扰流槽以及第一过渡槽,沿流道的延伸方向,第一扰流槽、第一过渡槽以及第二扰流槽依次连通。
可选地,第一过渡槽的槽深d为第二扰流槽的槽深b的10%-30%。
可选地,扰流结构还包括第二过渡槽和第三扰流槽,沿流道的延伸方向,第二扰流槽、第二过渡槽以及第三扰流槽依次连通。
可选地,第二过渡槽的槽深f为第三扰流槽的槽深c的30%-60%。
可选地,第一扰流槽的槽深a为流道半径的10%-30%。
可选地,扰流槽的剖面为梯形,且梯形的下底朝向流道的轴线方向。
可选地,梯形为等腰梯形。
可选地,等腰梯形的下底与腰之间的夹角为下底角,沿流道的延伸方向,至少两个扰流槽的下底角逐渐增大。
可选地,等腰梯形的下底与腰之间的夹角为下底角,扰流结构包括第一扰流槽和第二扰流槽,沿流道的延伸方向,第一扰流槽和第二扰流槽依次连通,第一扰流槽的下底角β的范围为15°-45°,第二扰流槽的下底角γ的范围为25°-6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湖北亿纬动力有限公司,未经湖北亿纬动力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2322255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排杆弹跳组件卡入结构
- 下一篇:一种转运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