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交通荷载下固结软土-碎石桩地基路堤的试验系统有效
| 申请号: | 202223203950.3 | 申请日: | 2022-11-30 |
| 公开(公告)号: | CN218843178U | 公开(公告)日: | 2023-04-11 |
| 发明(设计)人: | 赵宇瑶;郑俊杰;郑烨炜;徐传堡;汪美慧;贾亚飞;王吉鹏;翁雅洁;杨文钰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 |
| 主分类号: | E02D33/00 | 分类号: | E02D33/00;G01N3/02;G01N21/84;G01D21/02 |
| 代理公司: | 华中科技大学专利中心 42201 | 代理人: | 张莹亚 |
| 地址: | 430074 湖北***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交通 荷载 固结 碎石 地基 路堤 试验 系统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交通荷载下固结软土‑碎石桩地基路堤的试验系统。所述试验系统包括模型箱、路堤模型、材料平台、集水槽、电力加载装置、力学传感器、数据采集仪和图像采集设备;其中,在模型箱顶部吊装电力加载装置,在模型箱中铺设路堤模型,所述力学传感器埋设在路堤模型内部,数据采集仪放置在模型箱外部并与力学传感器连接,所述模型箱中至少一个侧壁板为透明板,图像采集设备面向所述透明板设置;所述材料平台用于将路堤模型的原料进行混合配置或临时存储;所述电力加载装置用于向路堤模型施加静荷载或动荷载。试验系统操作简便、成本低、匹配度高、可视性强,且对固结和加载过程的考虑准确可靠。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路堤动力试验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交通荷载下固结软土-碎石桩地基路堤的试验系统。
背景技术
新建公路路堤集中在软土大量分布的沿海地区和南部地区。而软土强度低、工程性质差、地质灾害多,因此,对软土地基路堤进行加固处理十分必要。速度和载重的增加又对公路路堤平顺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碎石桩是以碎石或卵石为主要材料制成的复合地基加固桩。碎石桩属于散体材料桩的一种,因其取材丰富、节约成本、施工便捷、排水性能优越、工后沉降较小的特点,常用于加固软土地基。
路堤在交通荷载下的动力响应和累积变形机理复杂、细分影响因素和研究对象众多,研究尚未成熟。现场试验成本较高、周期过长,单元体试验尺寸效应较大,而模型试验操作简便、真实可靠,也能为数值模拟和理论研究提供参数支持和验证,而现有研究采用的试验系统存在过程简化误差大、场地条件成本高且限制多、操作复杂、针对性弱、可视性差等问题,所以,设计一种匹配的高精度可视化模型试验系统显得尤为重要。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以上缺陷或改进需求,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交通荷载下固结软土-碎石桩地基路堤的试验系统,其目的在于针对软土地基路堤提供一种操作简便、节约成本、可视性强的交通载荷试验系统,以实现对路堤模型的动力响应与累积变形的测试,了解其规律与机理。
为实现上述目的,按照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交通荷载下固结软土-碎石桩地基路堤的试验系统,所述试验系统包括模型箱、材料平台、电力加载装置、力学传感器、数据采集仪和图像采集设备;其中,在模型箱顶部吊装电力加载装置,在模型箱底部设置排水组件,在模型箱中铺设路堤模型,所述力学传感器埋设在路堤模型内部,数据采集仪设置在模型箱外部并与力学传感器连接,所述模型箱中至少一个侧壁板为透明板,图像采集设备面向所述透明板设置;所述材料平台用于将路堤模型的原料进行混合配置或临时存储;所述电力加载装置用于向路堤模型施加静荷载或动荷载。
优选地,所述模型箱前板为透明钢化玻璃,背板为可拆卸钢板,左右两侧壁板为钢板,在左右两侧壁板中的其中一块板上开设出线孔。
优选地,在模型箱的顶部设置安装孔,通过螺栓将设有对应孔位的钢支架横梁固定在所述安装孔上,同时通过螺栓将电力加载装置固定于横梁上。
优选地,所述排水组件包括围绕模型箱底部设置的排水阀和集水槽,所述排水阀为等间距设置。
优选地,所述路堤模型包括三层,底层为石英砂下卧层,中间层为复合地基层,所述复合地基层包括软黏地基土和固结后置换的碎石桩,上层为级配砂土路基层;其中所述软黏地基土通过搅拌高岭土和水得到。
优选地,所述电力加载装置包括用于预压固结的伺服电机、用于交通动载的伺服电缸、及与二者分别配套的控制器和加载板。
优选地,所述力学传感器,包括土压力盒、位移传感器、孔隙水压力计、加速度传感器和应变片。
优选地,所述材料平台的高度高于所述模型箱,所述材料平台包括搅拌机。材料平台上放置有砂石填料和带有滑板的小型搅拌机,搅拌机用于拌合与工程实际相似的材料高岭土和水,作为固结前的均质软黏地基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未经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2320395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