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汽车内外饰件分段汇流浇注支撑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2223008843.5 | 申请日: | 2022-11-11 |
公开(公告)号: | CN218615104U | 公开(公告)日: | 2023-03-14 |
发明(设计)人: | 郭木林;张炜洪;贺兴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湖州泰和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9C45/17 | 分类号: | B29C45/17;B29C45/53;B29L31/30 |
代理公司: | 苏州凯谦巨邦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303 | 代理人: | 张宁 |
地址: | 313000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汽车 内外 分段 汇流 浇注 支撑 结构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汽车内外饰件分段汇流浇注支撑结构,包括底面,所述底面左右两侧上端均固定连接有相同的支撑板,且底面靠右侧掏设有下料口,所述支撑板上端两侧相同固定连接滑动轴,且支撑板上侧两端架设有相同的承重杆,所述滑动轴靠右侧位置设有浇注结构,且滑动轴靠左侧位置设有支撑结构;浇注结构,所述浇注结构中包括液压装置,所述液压装置下端设有成型模具,所述成型模具滑动连接在滑动轴上;支撑结构,所述支撑结构包括动力装置,所述动力装置下端活动连接第一作用杆和第二作用杆,所述第一作用杆另一端连接在左侧的支撑板中心位置,所述第二作用杆另一端连接在顶板上,所述顶板右侧连接成型模具的最左侧端,整个装置原理运用简单,装置成本低廉,安全性能高而且能减少内应力产生的翘边和形变的危害,提高模具成型的合格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内外饰件浇注支撑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汽车内外饰件分段汇流浇注支撑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工业的飞速发展,人们对汽车不仅在于驾驶安全、乘坐舒适上的要求,汽车造型对于顾客是否选择购买的影响越来越大,因此对影响汽车造型最重要的汽车内外饰件的结构、尺寸、质量等要求也越来越高,汽车内外饰件的更新速度也越来越快,势必要求新产品能更快的研发、生产、使用,汽车内外饰零件大多是注射件,再辅助其他工艺成型,在注射过程中,因为大部分采用低压灌注的方式进行,在灌注过程中可能产生内应力影响塑料体拔模后出现形变、翘曲,需要外部支撑件进行调整来更好的应对内应力,确保低压灌注对内应力能大幅消除。
授权公告号CN201821777505.9公开了一种低压灌注软硬模结合装置,其通过底板,所述底板上方固定安装有硬质下模具,所述硬质下模具上方安装有软质上模具,本实用新型结构科学合理,所述底板底端各顶角位置处均安装有移动轮,所述底板底端中部对称开设有第一收纳槽,使用安全方便,通过取下软质上模具进行起模,降低了原硬质模具造成的工人劳动强度高的问题,同时软质上模具和硬质下模具的边缘处容易区分,设置有切板分离软质上模具和硬质下模具,解决了原软质模具不方便起模,容易出现损坏的问题;设置了挤压板、翻转包边和锁紧包边,利用扣锁活动件和扣锁固定件的配合,使得挤压板挤压软质上模具,保住低压灌注过程中软质上模具和硬质下模具的稳定,该设备存在以下问题:其一,利用软质模具在内部产生内应力时或多或少会产生一定的形变,影响模具的成型效果,其次,下模具采用硬质模具,无法做到灵活支撑,而且对于下料脱模也较为困难。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通过将成型模具放置成左右方向,在成型模具成型后利用其本身的重力可以方便下料,而且在成型模具左侧设置了支撑结构,解决了传统上下放置的模具对内应力无法消除,造成成型模具大量翘边和产生形变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汽车内外饰件分段汇流浇注支撑结构,包括底面,所述底面左右两侧上端均固定连接有相同的支撑板,且底面靠右侧掏设有下料口,所述支撑板上端两侧相同固定连接滑动轴,且支撑板上侧两端架设有相同的承重杆,所述滑动轴靠右侧位置设有浇注结构,且滑动轴靠左侧位置设有支撑结构;
浇注结构,所述浇注结构中包括液压装置,所述液压装置下端设有成型模具,所述成型模具滑动连接在滑动轴上;
支撑结构,所述支撑结构包括动力装置,所述动力装置下端活动连接第一作用杆和第二作用杆,所述第一作用杆另一端连接在左侧的支撑板中心位置,所述第二作用杆另一端连接在顶板上,所述顶板右侧连接成型模具的最左侧端。
作为一种优选,所述液压装置包括最上端的液压缸,所述液压缸下侧连接镂空矩形框,且其输出位置连接有液压杆,所述镂空矩形框固定连接在承重杆上,且其上端中心位置开设有孔位通过液压杆,所述液压杆下端活动连接圆形容器,所述圆形容器下端连接浇注口,且圆形容器外侧下端固定连接有矩形支架,所述矩形支架下端固定连接镂空矩形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湖州泰和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未经湖州泰和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23008843.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具有防堵功能的磁翻转双色液位计
- 下一篇:一种基于电磁吸力的柔性夹取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