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金属对接密封的矿物质绝缘电缆组件有效
申请号: | 202223000451.4 | 申请日: | 2022-11-10 |
公开(公告)号: | CN219040853U | 公开(公告)日: | 2023-05-16 |
发明(设计)人: | 吴建湖;吴庆双;陈浪涛;姜煦;楼晨迪;杨政 | 申请(专利权)人: | 杭州航天电子技术有限公司;国核自仪系统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R13/52 | 分类号: | H01R13/52;H01R13/533;H01R13/639;H01R24/00 |
代理公司: | 杭州华鼎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3217 | 代理人: | 俞宏涛 |
地址: | 311401 浙江省杭***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金属 对接 密封 矿物质 绝缘 电缆 组件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金属对接密封的矿物质绝缘电缆组件,包括插头电缆和插座电缆,插头电缆包括插头壳体和第一电缆,插座电缆包括插座壳体和第二电缆,插头壳体上套设有连接螺母,插座壳体的外侧壁上设有外螺纹,插头壳体的前端设有锥形密封面,插座壳体内设有锥形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通过插座壳体外侧壁上设有的外螺纹与连接螺母配合连接,由于插头壳体的前端设有锥形密封面,因此,插头壳体和插座壳体对接时,在连接螺母的拧紧顶压下,锥形密封面被挤进插座壳体的锥形孔内,使插头壳体和插座壳体之间形成锥面接触密封,从而能有效的防止高温、高辐照剂量下电缆的老化问题,大幅提高了电缆的使用寿命。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一种金属对接密封的矿物质绝缘电缆组件。
背景技术
核电环境具有高温、高压力、高辐照的特点。尤其是严重事故工况下温度会瞬间达到530℃高温,辐照剂量大幅升高,并且会出现失水事故或硼酸水淹情况,而且电缆组件需要满足正常工况下60年的使用寿命要求。核电站内很多设备需要在严重事故工况中及事故后,依然能够执行安全级功能,这使得电连接器必须能够满足核电苛刻的环境条件,特别需要连接器能够满足防水、耐高温、耐辐照要求,否则在这些工况下设备无法执行安全级别功能,这将危及核电站的安全运行。传统的电缆组件中电连接器插头、插座对接密封大多采用橡胶圈或橡胶垫软密封,现有的任何橡胶材料都无法满足530℃高温使用,并且橡胶材料在恶劣环境条件会发现老化现象,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发生各种缓慢、不可逆的化学和物理变化,表现为橡胶材料的弹性减弱、硬度增大,易脆裂,从而使电连接器出现渗水现象,严重影响设备的安全性能,甚至引发触电事故。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解决现有电缆组件中的橡胶圈或橡胶垫在恶劣环境条件会发现老化的技术问题,提出一种金属对接密封的矿物质绝缘电缆组件,通过锥形密封实现电缆组件的对接,能有效的防止高温、高辐照剂量下电电缆组件的老化问题,大幅提高电缆组件的使用寿命。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金属对接密封的矿物质绝缘电缆组件,包括插头电缆和插座电缆,所述插头电缆包括插头壳体和设置在插头壳体内的第一电缆,所述插座电缆包括插座壳体和设置在插座壳体内的第二电缆,所述插头壳体上套设有连接螺母,所述插座壳体的外侧壁上设有与连接螺母相配合的外螺纹,所述插头壳体的前端设有锥形密封面,所述插座壳体内设有与锥形密封面相配合的锥形孔,锥形密封面的前端在连接螺母的作用下形成弹性变形凸起。
优选的,所述插头壳体的外侧壁上设有台阶和卡圈,所述连接螺母设置在台阶和卡圈之间。
优选的,所述插头壳体内设有第一绝缘体组件,所述第一绝缘体组件内设有固定第一电缆的插孔,所述插座壳体内设有第二绝缘体组件,所述第二绝缘体组件内设有固定第二电缆的插针。
优选的,所述插头壳体内设有第一并紧块,所述第一绝缘体组件通过第一并紧块固定在插头壳体内,所述插座壳体内设有第二并紧块,所述第二绝缘体组件通过第二并紧块固定在插座壳体内。
优选的,所述插头电缆还包括第一电缆罩,且所述第一电缆罩通过激光焊接密封连接在插头壳体上,所述插座电缆还包括第二电缆罩,且所述第二电缆罩通过激光焊接密封连接在插座壳体上。
优选的,所述第一电缆罩通过激光焊接密封连接在第一电缆上,所述第二电缆罩通过激光焊接密封连接在第二电缆上。
优选的,所述插头壳体和插座壳体内均灌封有环氧胶。
优选的,所述插头壳体和插座壳体均为奥氏体不锈钢壳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杭州航天电子技术有限公司;国核自仪系统工程有限公司,未经杭州航天电子技术有限公司;国核自仪系统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23000451.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