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微机自控调温煅烧炉有效
申请号: | 202222823701.8 | 申请日: | 2022-10-26 |
公开(公告)号: | CN218380448U | 公开(公告)日: | 2023-01-24 |
发明(设计)人: | 赵庆才;郭瑞迎;崔岩;王鹏;赵超;于磊;丛岩;刘玉玺;李正昊;赵昌彬;翟美 | 申请(专利权)人: | 济南澳海炭素有限公司;肥城昌盛特种石墨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7B17/00 | 分类号: | F27B17/00;F27D19/00;F27D21/00;C25C3/12 |
代理公司: | 青岛致嘉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7236 | 代理人: | 高维波 |
地址: | 250403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微机 自控 调温 煅烧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微机自控调温煅烧炉,涉及炭素预焙阳极煅烧炉领域,包括炉体,所述炉体在火道最下层的下方设置有呈L形的预热空气道,所述预热空气道的顶部延伸至火道的最上层,所述预热空气道的进气端设置有电控气门,所述炉体正面由下至上依次设置有连通火道内部的八层测温孔、八层调负压孔、五层测温孔、三层测负压孔、二层看火孔、首层测温孔,所述炉体背面由下至上依次设置有连通火道内部的三层测温孔、首层看火孔。本实用新型对炉体结构的改变,使每条火道的温度控制更容易调节,使炉体底部低温区罐体内的物料热量均匀传导至两侧的预热空气道内,消除了原炉型罐体内两侧物料温度不一的现象,减少了罐体变形率和增加了炉体使用寿命。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炭素预焙阳极煅烧炉领域,具体为微机自控调温煅烧炉。
背景技术
碳素原材料在高温1200-1350℃隔绝空气的条件下进行热处理的过程叫做煅烧,完成这一热处理工艺的设备叫做煅烧设备(或称煅烧炉)。 煅烧的目的是排除原料中的水分和挥发分,使炭素原料的体积充分收缩,提高热稳定性和物理化学性能。在煅烧温度下,伴随挥发分的排出,高分子芳香族碳氢化合物发生复杂的分解与缩聚反应,分子结构不断变化,原料本身体积逐渐收缩,从而提高了原料的密度和机械强度。
煅烧设备根据炉型结构基本上分为:1、罐式煅烧炉;2、回转式煅烧炉;3、电热煅烧炉等。1、罐式煅烧炉由于加热方式不同与使用燃料的不同,又可分为:①顺流式:燃气总的运行方向与材料的运动方向一致;②逆流式:燃气与材料两者运动方向相反。2、回转式煅烧炉只是燃料不同而有所差别,有烧煤气与重油(或柴油等)之别。3、电热煅烧炉一般只是在特殊情况下才使用。例如生产量较小的电碳厂或在现代铝工业中要求煅烧达到约2000℃的高温,使无烟煤达到半石墨化状态的高质量无烟煤时使用。因其产能小、耗能高,生产成本较高,所以用途比较狭窄。4、焦炉因其投资大、结构复杂、建设慢,所以现场已不大采用。5、回转床煅烧炉虽然是新炉型,但其缺乏实践的经验和经济效果,使用率和推广生产效果不佳。
可见,罐式煅烧炉因其结构优势(物料在罐体与两个方向料封隔绝空气而间接加料,并充分利用碳素材料在煅烧时逸出的大量挥发物燃烧,又利用烟气的热量来预热空气,提高热效率)并广泛应用。
罐式煅烧炉的结构与工作原理:罐式煅烧炉是针对炭素制品生产而衍生出来的筒式多层分区加热结构,它是由多个垂直的小罐,以每四个按纵横方向(两纵两横)排列为一组所构成,每组罐体顶部有三个聚集挥发物的通道,借此通道可将挥发物送至组内四条加热火道中进行燃烧。当加热火道内的助燃物含量不满足每层加热火道所需温度时,需通过每条火道带有空气拉板砖的位置调节空气进入量(冷空气自炉体底部预热空气道口进入,在密闭的通道内吸附罐体及加热火道散发的热量对其进行加热,再通过空气拉板砖的开启位置进入相应的加热火道内补充氧气)。
煅烧炉的温度分布大体分为:顶部的中温区(挥发物逸出段)、中间的高温区(挥发物燃烧段)、底部的低温区(挥发物燃烧后)、冷却区,其生产工艺流程为原料(即石油焦)经低温加热再降温的过程,通过此流程可使原料内的成分及微量元素含量达到下一步工序(预焙成型)的参数要求。炭素煅烧炉的运行工艺设定的各分区温度范围:第一层火道温度1250-1300℃;第三层火道温度:1300-1350℃;第五层火道温度:1300-1350℃;第八层火道温度:1200-1250℃;烟道出口负压:98-118pa以及其它测量点。通过工艺操作使以上各段温度及负压在控制范围内以此来实现原料经过此加热结构达到工艺参数需求的目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济南澳海炭素有限公司;肥城昌盛特种石墨有限公司,未经济南澳海炭素有限公司;肥城昌盛特种石墨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22823701.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