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装配式坡瓦屋面防水保温板与型钢的连接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2222795874.3 | 申请日: | 2022-10-22 |
公开(公告)号: | CN218437825U | 公开(公告)日: | 2023-02-03 |
发明(设计)人: | 苗子良;房绍杰;刘定军;刘文婷;粱宇珊;龙琳;娄航;卢军艳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城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E04D3/36 | 分类号: | E04D3/36;E04D13/16 |
代理公司: | 北京维正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508 | 代理人: | 俞炯 |
地址: | 100089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装配式 瓦屋 防水 保温 型钢 连接 结构 | ||
本申请涉及建筑保温技术的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装配式坡瓦屋面防水保温板与型钢的连接结构,其包括设置于相邻两个保温板之间的型钢、紧固件以及连接杆,所述型钢通过紧固件固定连接于结构层,所述连接杆插设于相邻两个保温板,且所述连接杆连接于型钢,相邻两个保温板之间的空腔填充保温材料形成有保温层。本申请能够优化保温板拼接部防水性能的同时,优化安装后的稳定性。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建筑保温技术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装配式坡瓦屋面防水保温板与型钢的连接结构。
背景技术
坡屋面,是指坡度≥3%的屋面,目前随着建筑技术的发展,针对建筑风格也会有不同需求,而针对坡屋面,主要采用为仿古建筑的风格。特别是国内古风的建筑,在坡屋面修筑时,需要采用坡瓦施工于建筑屋面,形成类古风的坡瓦屋面。
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为了满足对于建筑防水保温的需求,还需要在屋面设置防水和保温结构,现有技术主要采用自下而上结构层、防水层、保温层和找平层。然后在找平层固定檀条,将坡瓦铺设于檀条即可完成坡瓦屋面的修筑。
而现有技术中,进行保温层的施工时,主要采用铺设保温板进行保温,在进行保温板的铺设时,主要采用多个阵列分布的尼龙射钉将保温板固定连接于结构层;会导致施工完成后使用时,保温板的板面位于尼龙射钉的部位存在结构性的损伤,导致下雨时会存在相对较大的渗漏风险。若是采用粘接的方式固定保温板,则会存在长期使用后,因胶粘层的粘接力降低,使得保温板与结构层存在脱离的风险,使得保温板的稳定性以及防水无法兼顾,是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为了在保持保温板防水性能的前提下,将保温板相对稳定的连接于结构层,本申请提供一种装配式坡瓦屋面防水保温板与型钢的连接结构。
本申请提供的一种装配式坡瓦屋面防水保温板与型钢的连接结构,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装配式坡瓦屋面防水保温板与型钢的连接结构,包括设置于相邻两个保温板之间的型钢、紧固件以及连接杆,所述型钢通过紧固件固定连接于结构层,所述连接杆插设于相邻两个保温板,且所述连接杆连接于型钢,相邻两个保温板之间的空腔填充保温材料形成有保温层。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保温板安装后使用时,保温板通过连接杆连接于型钢,同时型钢通过紧固件连接于结构层,相较于采用尼龙射钉沿保温板厚度方向穿设保温板,能够有效的减小对保温板防水性能的影响,使得保温板的板面能够保持相对完整的状态;同时,相较于粘接的方式,保温板通过连接杆连接于型钢,能够有效的增加连接的稳定性,并通过保温层填充于相邻两个保温板之间的间隙,以对型钢所在的间隙做保温处理,减小设置型钢对保温性能的影响,从而达到优化保温板防水保温性能的同时,还能够优化保温板固定的稳定性;此外,在坡瓦施工时,还能够将型钢用作坡瓦的安装基础,相较于直接将坡瓦铺设固定于屋面,能够有效的减小坡瓦等施加于保温板的载荷,以使得结构层能够直接承受坡瓦的重量,减小对保温板的影响。
可选的,所述保温层为保温砼层。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采用保温砼浇筑形成的保温层,还能够进一步将型钢、保温板、连接杆与结构层相对紧密的结合,同时使得保温层具有相对较佳的强度。
可选的,所述型钢包括型钢肋板和两个连接于型钢肋板的型钢连接板,其中一个所述型钢连接板贴合于结构层并通过紧固件连接于结构层,且所述型钢肋板和型钢连接板均嵌设于保温层。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两个型钢连接板连接于型钢肋板,使得保温层会卡设于两个型钢连接板之间,以进一步优化保温层施工完成之后,型钢与保温层结合的稳定性。
可选的,两个所述型钢连接板中远离结构层的型钢连接板与保温板以及保温层平齐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得相邻两个保温板之间的保温层施工完成之后,能够保持相对较佳的平整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城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未经北京城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22795874.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基于柔性电极的前额脑电信号采集装置
- 下一篇:一种打印室室内循环加热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