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模块化汽车吸能盒有效
申请号: | 202222761900.0 | 申请日: | 2022-10-17 |
公开(公告)号: | CN218703100U | 公开(公告)日: | 2023-03-24 |
发明(设计)人: | 戈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风彼欧汽车外饰系统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R19/03 | 分类号: | B60R19/03;B60R19/44 |
代理公司: | 武汉江楚智汇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2228 | 代理人: | 程红星 |
地址: | 430000 湖北省武汉市经济技术开发***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模块化 汽车 吸能盒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模块化汽车吸能盒,包括吸能盒主体以及用于安装吸能盒主体的防撞梁,所述吸能盒主体上端、下端与所述防撞梁的一侧表面卡接,所述吸能盒主体靠近防撞梁的一侧下端开设有向内侧的凹槽,所述吸能盒主体的另一侧表面设置有多个吸能单元,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将吸能单元置于吸能盒主体的外侧表面,在一定范围的能量撞击下,仅吸能盒主体上的吸能单元被破坏,而塑料吸能盒主体的结构完好无损,这时仅需更换泡棉即可,从而达到节省成本的优势。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配件相关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模块化汽车吸能盒。
背景技术
目前,由于车辆越来越多、路况越来越复杂,在驾驶汽车的过程中,极易发生碰撞等事故,其中以低速行驶下的前碰或后碰(追尾)居多。现有技术中,为了有效提高前防撞梁和后防撞梁在汽车低速碰撞下的防护作用,通常在前防撞梁和前纵梁、后防撞梁和后纵梁之间均设置吸能部件,以充分吸收汽车碰撞能量。
常规吸能结构有两种:①纯泡沫吸能块;②纯塑料吸能块。这两种形式的吸能块有一个共同的缺点,就是在一定能量的撞击下,两者均有被破坏的风险,从而增加更换成本。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模块化汽车吸能盒,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模块化汽车吸能盒,包括吸能盒主体以及用于安装吸能盒主体的防撞梁,所述吸能盒主体上端、下端与所述防撞梁的一侧表面卡接,所述吸能盒主体靠近防撞梁的一侧下端开设有向内侧的凹槽,所述吸能盒主体的另一侧表面设置有多个吸能单元。
优选的,所述吸能盒主体的上端、下端均设置有连接卡扣。
优选的,所述防撞梁的一侧表面在上部、下部均开设有卡槽,所述卡槽与所述连接卡扣卡接。
优选的,所述吸能单元采用泡棉带3M胶带制成,所述吸能单元的一侧表面与所述吸能盒主体的外侧表面粘接。
优选的,所述吸能单元整体与所述吸能盒主体的长度方向呈角度安装,且安装角度为0-180°。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将吸能单元置于吸能盒主体的外侧表面,在一定范围的能量撞击下,仅吸能盒主体上的吸能单元被破坏,而塑料吸能盒主体的结构完好无损,这时仅需更换泡棉即可,从而达到节省成本的优势;同时,同平台不同车型之间的塑料吸能盒主体可以直接共用,仅通过行人保护CAE仿真设计不同尺寸数量位置的吸能单元即可,大大降低了零件成本和开发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吸能盒主体与防撞梁的连接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吸能单元的安装示意图。
图中:1、吸能盒主体;2、防撞梁;3、凹槽;4、吸能单元;5、连接卡扣;6、卡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3,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模块化汽车吸能盒,包括吸能盒主体1以及用于安装吸能盒主体1的防撞梁2,所述吸能盒主体1 上端、下端与所述防撞梁2的一侧表面卡接,所述吸能盒主体1靠近防撞梁2 的一侧下端开设有向内侧的凹槽3,所述吸能盒主体1的另一侧表面设置有多个吸能单元4。
所述吸能盒主体1的上端、下端均设置有连接卡扣5。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风彼欧汽车外饰系统有限公司,未经东风彼欧汽车外饰系统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2276190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管道防腐层缠绕装置
- 下一篇:一种重晶石原料预处理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