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吸震回油管有效
申请号: | 202222733173.7 | 申请日: | 2022-10-17 |
公开(公告)号: | CN218883321U | 公开(公告)日: | 2023-04-18 |
发明(设计)人: | 邱勇滔;邓清华;廖程亮;付志军;孔飞;张学斌;江学勇;万肖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西五十铃汽车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L41/10 | 分类号: | F16L41/10;F16L33/02;F16L55/02 |
代理公司: | 南昌金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6129 | 代理人: | 万敏 |
地址: | 330000 江西*** | 国省代码: | 江西;36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吸震回 油管 | ||
本申请提供的吸震回油管,包括第二硬管、空心螺栓、吸震软管、第一硬管。其中,第一硬管的一端设置有接口结构。空心螺栓套设于第一硬管的接口结构外部,且空心螺栓将第一硬管连接至转向器。吸震软管的一端与第一硬管的另一端相连。第二硬管的一端与吸震软管的另一端相连,第二硬管的另一端与油壶相连,第二硬管固定于车架上。本申请提供的吸震回油管,在吸震软管的缓冲吸震作用下,第二硬管与第一硬管之间同样可分别随着车架与转向器运动,进而避免转向器与车架之间的相对运动影响回油管与转向器之间的连接密封性,保障回油管在长时间使用后不会因转向器与车架之间存在相对运动而出现连接端松动脱落而漏油。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吸震回油管。
背景技术
汽车上的回油管的功能主要是用于连接转向器和油壶的油路,保证安装的可行性以及液压系统的密封性,保证进油顺畅,不漏油,不渗油。
由于现有的回油管基本上是硬管为主,且回油管与转向器连接后直接固定在车架上,但是由于汽车转向时,转向器与车架之间会有一定距离的相对运动,而回油管分别与转向器以及车架固定连接,导致回油管不能缓冲转向器相对于车架的运动,进而导致回油管与转向器之间的连接容易松动甚至于脱落,出现漏油,引起整车方向助力异常或直接无助力。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吸震回油管,用以解决现有的回油管不能缓冲转向器相对于车架的运动,进而导致回油管与转向器之间的连接容易松动甚至于脱落,进而出现漏油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吸震回油管,包括:
第一硬管,所述第一硬管的一端设置有接口结构;
空心螺栓,所述空心螺栓套设于所述第一硬管的接口结构外部,且所述空心螺栓将所述第一硬管连接至转向器;
吸震软管,所述吸震软管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硬管的另一端相连;
第二硬管,所述第二硬管的一端与所述吸震软管的另一端相连,所述第二硬管的另一端与油壶相连,所述第二硬管固定于车架上。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吸震软管的两端均设置有管夹。
在一个实施例中,靠近所述第一硬管一侧的所述管夹固定于所述转向器上,靠近所述第二硬管一侧的所述管夹固定于所述车架上。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硬管表面设置有夹装配标识,所述夹装配标识位于所述车架与所述第二硬管连接固定点上。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硬管表面设置有两组所述夹装配标识,且两组所述夹装配标识位于一段直管上。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硬管与所述转向器连接位置上设置有密封部。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吸震软管为波纹管。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上述的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或优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吸震回油管,其中第一硬管的一端设置有接口结构,接口结构配合空心螺栓将第一硬管的连接至转向器上,而第一硬管的另一端通过吸震软管连接第二硬管,第二硬管的端部连接油壶,并且第二硬管固定在车架上。通过在第一硬管与第二硬管之间设置吸震软管,故而当车辆转向时,转向器与车架之间发生相对位移时,在吸震软管的缓冲吸震作用下,第二硬管与第一硬管之间同样可分别随着车架与转向器运动,进而避免转向器与车架之间的相对运动影响回油管与转向器之间的连接密封性,保障回油管在长时间使用后不会因转向器与车架之间存在相对运动而出现连接端松动脱落而漏油。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西五十铃汽车有限公司,未经江西五十铃汽车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22733173.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温度显示旋钮和温度显示装置和灶具
- 下一篇:一种医疗垃圾打包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