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自动折引线和卸载线圈一体式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222636601.4 | 申请日: | 2022-09-30 |
公开(公告)号: | CN218676768U | 公开(公告)日: | 2023-03-21 |
发明(设计)人: | 柏强社;马龙飞;陈国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骏日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F41/06 | 分类号: | H01F41/06;H01F41/076;H01F41/096;H01F41/082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神州联合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324 | 代理人: | 刘文治 |
地址: | 518000 广东省深圳市龙华区观澜街道大富社区***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自动 引线 卸载 线圈 体式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属于线圈加工领域,特别涉及到了一种自动折引线和卸载线圈一体式装置,该装置包括有可在XYZ三轴方向进行运动的三轴运动机构,用于安装线圈的折线模具,在三轴运动机构带动下进行XYZ三轴方向运动的联动件,用于抓取线圈的抓取件,用于弯折线圈引线的弯折件;联动件设置在三轴运动机构上,抓取件和弯折件均设置在联动件上,折线模具上设置有用于安装固定线圈的加工位,抓取件和弯折件均与加工位对应。在该装置中,可以通过抓取件抓取线圈放置在加工位上,再通过弯折件将线圈引线从竖直状态折弯成平面状态,最后再通过抓取件抓取加工完成的线圈进行下料。即通过该装置,可以完成线圈的上料、加工、下料整个过程,加工效率更高。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线圈加工领域,特别涉及到了折线装置。
背景技术
线圈在进行加工时,存在有将线圈引线从竖直状态折弯成平面状态这一工序;为了提高加工效率,现有技术多采用引线折弯设备来进行自动折弯,但是线圈的上下料为通过人工来实现,这种方式导致加工效率相对较低。
如在先公开的一种扁平线自动折弯机(申请号为CN201921862004.5),用于压紧线圈以及折弯、压平引线,所述扁平线自动折弯机包括用于压紧线圈的压紧机构、用于折弯引线的折弯机构、用于压平引线的第一压平机构和第二压平机构、用于固定线圈和引线的固定机构,所述折弯机构与所述压紧机构活动连接。在该弯折机中,仍然存在有上述现有技术的缺陷。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自动折引线和卸载线圈一体式装置,该装置可以自动抓取线圈进行上料,然后自动对线圈的引线进行弯折处理,并可将加工完成的线圈自动抓取下料,加工效率更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自动折引线和卸载线圈一体式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装置包括有可在 XYZ三轴方向进行运动的三轴运动机构,用于安装线圈的折线模具,在三轴运动机构带动下进行XYZ三轴方向运动的联动件,用于抓取线圈的抓取件,用于弯折线圈引线的弯折件;所述联动件设置在三轴运动机构上,所述抓取件和弯折件均设置在联动件上,所述折线模具上设置有用于安装固定线圈的加工位,所述抓取件和弯折件均与加工位对应。在该装置中,联动件上同时安装了抓取件和弯折件,在三轴运动机构的带动下,使得联动件相对加工位在XYZ三轴方向上进行运动,可以通过抓取件抓取线圈放置在加工位上,再通过弯折件将线圈引线从竖直状态折弯成平面状态,最后再通过抓取件抓取加工完成的线圈进行下料。即通过该装置,可以完成线圈的上料、加工、下料整个过程,加工效率更高。
进一步的,所述弯折件下侧设置有弯折部,所述弯折部上设置有与引线适配的弯折槽,所述弯折槽与加工位对应,且所述弯折槽两端贯穿弯折部两侧。弯折槽的设置,使得弯折部在将线圈引线从竖直状态折弯成平面状态时,可以使得引线顺着弯折槽进行弯折,起到了引导作用,保证引线位置不会偏移。
进一步的,所述弯折槽一端设置有引导槽,所述引导槽两侧为倾斜斜面;所述引导槽从远离弯折槽的一端至靠近弯折槽的一端,导向槽两侧之间的距离减小。引导槽的设置,使得引线能够顺利进入弯折槽。
进一步的,所述联动件两侧设置有延伸件,所述抓取件位于两个延伸件之间,所述弯折件两端分别固定在两个延伸件顶端处。
进一步的,所述抓取件为通过真空吸附的真空吸嘴。
进一步的,该装置还包括有底座,所述折线模具设置在底座上;所述三轴运动机构包括有用于带动联动件在Z轴方向上运动的Z轴运动组件,用于带动 Z轴运动组件在Y轴方向运动Y轴运动组件,用于带动底座在X轴方向运动的 X轴运动组件;所述底座设置在X轴运动组件上,所述联动件设置在Z轴运动组件上,所述Z轴运动组件设置在Y轴运动组件上,且所述联动件位于底座上方。底座在X轴运动组件带动下在X轴方向运动,联动件在Y、Z轴运动组件带动下在Y、Z轴方向运动,即联动件可与底座在X、Y、Z三轴方向上发生相对运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骏日科技(深圳)有限公司,未经骏日科技(深圳)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22636601.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