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用于大功率导电排的转接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2222535912.1 | 申请日: | 2022-09-23 |
公开(公告)号: | CN218300514U | 公开(公告)日: | 2023-01-13 |
发明(设计)人: | 王玉辉;刘孟;江海明;边程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莞市中质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R31/06 | 分类号: | H01R31/06;H01R13/02;H01R13/62;H01M50/51 |
代理公司: | 广东新叶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799 | 代理人: | 王明超 |
地址: | 523000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大功率 导电 转接 结构 | ||
本实用新型属于新能源电池技术领域,尤其涉一种用于大功率导电排的转接结构包括硬铜导电排、第一软铜导电排和第二软铜导电排;所述第一软铜导电排包括第一折弯部和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的一端与所述硬铜导电排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部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折弯部连接;所述第二软铜导电排包括第二折弯部和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的一端与所述硬铜导电排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部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折弯部连接;能够有效缓冲因车辆振动带来的冲击力,使导电排保持良好的导电性的同时,防止导电排在车辆振动时因两端硬度过大而导致两端的螺栓松动,影响导电排的导电功能,提高了导电排的抗震性,保证了导电排导流的稳定性。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新能源电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大功率导电排的转接结构。
背景技术
新能源电池组是将一定数量的电芯,通过串联的方式组合到一起,具有一对正负极,作为电池系统的输入输出的组合体,新能源电池组的串联是通过导电排连接。导电排又称铜母排或汇流排,由铜材质制作的,在电路中起输送电流和连接电气设备的作用。
目前,市面上的大功率转接铜排绝大多数采用锁螺栓连接,当螺栓连接经过长时间的氧化、电腐蚀、颠簸震动都容易产生松动,造成设备接触不良,甚至出现电路短路,严重的甚至发生火灾,具有较大的安全隐患。因而,实有必要设计一种用于大功率导电排的转接结构,以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大功率导电排的转接结构,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导电排经过长时间的氧化、电腐蚀、颠簸震动后,容易使导电排松动,导致设备接触不良甚至短路,存在较大安全隐患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用于大功率导电排的转接结构,包括硬铜导电排、第一软铜导电排和第二软铜导电排;所述第一软铜导电排包括第一折弯部和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的一端与所述硬铜导电排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部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折弯部连接;所述第二软铜导电排包括第二折弯部和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的一端与所述硬铜导电排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部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折弯部连接。
可选地,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硬铜导电排的一端焊接连接,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硬铜导电排的另一端焊接连接。
可选地,所述第一折弯部和所述第二折弯部均设有连接孔,所述连接孔的形状为圆形或正多边形。
可选地,所述连接孔的直径为8-10mm。
可选地,所述硬铜导电排的表面镀有镍层,所述镍层的厚度为5-20um。
可选地,所述第一软铜导电排、所述第二软铜导电排和所述硬铜导电排分别由条状金属型材折弯加工一体成型。
可选地,所述第一软铜导电排的外侧、所述第二软铜导电排的外侧和所述硬铜导电排的外侧均包覆有一绝缘层。
可选地,所述绝缘层为防火陶瓷胶带,所述第一软铜导电排的外侧、所述第二软铜导电排的外侧和所述硬铜导电排的外侧均与所述防火陶瓷胶带粘接。
可选地,所述第一折弯部的金属裸露表面焊接有第一镍片,所述第二折弯部的金属裸露表面焊接有第二镍片。
可选地,所述第一镍片的厚度为0.1-0.2mm,所述第二镍片的厚度为0.1-0.2mm。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用于大功率导电排的转接结构中的上述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之一: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莞市中质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东莞市中质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22535912.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丝印网板快速检测装置
- 下一篇:一种吹钉式锁螺丝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