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沉井兼做管廊节点的顶管与沉井连接处的防水结构有效
| 申请号: | 202222257917.2 | 申请日: | 2022-08-26 |
| 公开(公告)号: | CN217998134U | 公开(公告)日: | 2022-12-09 |
| 发明(设计)人: | 叶其彬;李建伟;郑建东;陈大汉;张一龙;吴海泉;郑志洪;毛仲鹏;林剑;邹明阳 | 申请(专利权)人: | 厦门市市政工程设计院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E02D23/00 | 分类号: | E02D23/00;E02D29/045;E02D31/02;E02D29/16 |
| 代理公司: | 厦门律嘉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5225 | 代理人: | 温洁 |
| 地址: | 361015 福建省厦门***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沉井 兼做管廊 节点 连接 防水 结构 | ||
1.一种沉井兼做管廊节点的顶管与沉井连接处的防水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沉井(10),其井壁上开设有用于顶管(20)施工的预留孔(11);
顶管(20),插设于所述的预留孔(11)内,并分为位于所述的沉井(10)内的内伸段(21)、位于预留孔(11)内的预留段(22)以及位于沉井(10)外的外伸段(23);
微膨胀混凝土层(30),填充于所述的预留孔(11)内壁和预留段(22)外壁之间的缝隙中;
注浆管(40),预埋于所述的微膨胀混凝土层(30)中,并具有伸入于所述的沉井(10)内的进浆口(41)和伸出于沉井(10)外的出浆口(42);
遇水膨胀橡胶圈(50),套设于所述的内伸段(21)上,并封堵所述的沉井(10)、微膨胀混凝土层(30)和顶管(20)之间的接缝;
包封混凝土层(60),浇筑于所述的沉井(10)内壁和内伸段(21)外壁之间,并覆盖所述的遇水膨胀橡胶圈(50);
隔水层(70),通过所述的注浆管(40)浇筑于外伸段(23)外壁和沉井(10)外壁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沉井兼做管廊节点的顶管与沉井连接处的防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注浆管(40)设置有四根,分别位于所述的顶管(20)的上方、下方和左右两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沉井兼做管廊节点的顶管与沉井连接处的防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注浆管(40)采用直径为5cm的钢管。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沉井兼做管廊节点的顶管与沉井连接处的防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注浆管(40)的长度为1.5m。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意一项所述的沉井兼做管廊节点的顶管与沉井连接处的防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注浆管(40)的进浆口(41)伸出包封混凝土层(60)。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沉井兼做管廊节点的顶管与沉井连接处的防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沉井(10)内壁与包封混凝土层(60)结合的结合面为经过凿毛处理的粗糙面。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沉井兼做管廊节点的顶管与沉井连接处的防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包封混凝土层(60)的宽度为50cm,厚度为30cm。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沉井兼做管廊节点的顶管与沉井连接处的防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遇水膨胀橡胶圈(50)设置有两个,其中一个所述的遇水膨胀橡胶圈(50)封堵沉井(10)与微膨胀混凝土层(30)的接缝,另一个所述的遇水膨胀橡胶圈(50)封堵微膨胀混凝土层(30)和顶管(20)的接缝。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沉井兼做管廊节点的顶管与沉井连接处的防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微膨胀混凝土层(30)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与沉井(10)井壁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一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厦门市市政工程设计院有限公司,未经厦门市市政工程设计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22257917.2/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食品安全快速分析仪
- 下一篇:壁挂式支架和壁挂式储能电池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