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撑开及组装密封圈的机构有效
申请号: | 202222182787.0 | 申请日: | 2022-08-18 |
公开(公告)号: | CN218082484U | 公开(公告)日: | 2022-12-20 |
发明(设计)人: | 陈健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瑞丰达工业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5B27/00 | 分类号: | B25B27/00 |
代理公司: | 南京乐羽知行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326 | 代理人: | 缪友建 |
地址: | 215127 江苏省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撑开 组装 密封圈 机构 | ||
本申请涉及一种撑开及组装密封圈的机构,属于机械自动化技术领域。本申请包括支架,支架上设有立柱;脱料板安装于立柱上端,且其设有通孔;滑动装置包括滑动板、滑轨、轨迹板和两个滑动组件;滑动板滑动安装于脱料板下方,且板体上安装有滑轨;轨迹板安装于滑动板上侧,且板体上设有轨迹槽;两个滑动组件设有滑槽,在动力装置的驱动下沿滑轨做相对或相向滑动;两个撑开针装置分别滑动安装于轨迹槽和滑槽内,分别设有撑开针,并从脱料板通孔穿出,形成撑开针立柱框;产品载座台安装于动力装置的动力端;连接器安装于产品载座台,密封圈套设于撑开针立柱框外侧。本申请可在一道工序中,完成密封圈的撑开和组装,生产效率高,机构占地空间小。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一种撑开及组装密封圈的机构,属于机械自动化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在汽车连接器生产过程中,连接器需要安装密封圈,会出现密封圈和连接器外观形状不匹配的情况。例如密封圈原料多为圆形,而连接器形状多为方形。因此在连接器生产中,需要将密封圈进行撑开再进行组装工作。
常规的生产方式,密封圈需要人工手工撑开并套设于组装机构的压头上,再由机构将撑开后的密封圈组装至连接器上。当进行大批量且多种类连接器生产时,人工手工撑开并套设于压头的生产方式,由于密封圈原料尺寸小,撑开尺寸大时,人工工作量大,生产效率低,容易出现撑开不足或撑开过度导致产品良品率低。
现有技术中,有关于将密封圈撑开的机构,实际生产中,可首先将密封圈原料进行撑开工序,再通过组装机构将撑开后的密封圈组装至连接器上。由于密封圈多为弹性材质制成,密封圈撑开后,会随着撑开力的撤除发生逐步回缩现象,在组装时撑开尺寸发生变化,导致组装精度不足出现不良品。为了解决密封圈回缩现象,需要提高密封圈的材质,降低回缩。同时此类生产方式,设备运行周期长,生产效率低,且配套机构数量多,都会造成生产成本的上升。
实用新型内容
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本申请提供一种撑开及组装密封圈的机构,包括支架、滑动装置、两个撑开针装置、脱料板、产品载座台和动力装置;支架上设有立柱;脱料板固定安装于立柱上端,且其设有贯穿板体的通孔;滑动装置包括滑动板、滑轨、轨迹板和两个滑动组件;滑动板滑动安装于脱料板下方的立柱,且其板体上安装有滑轨;轨迹板安装于滑动板的上侧,且其板体上设有轨迹槽;两个滑动组件分别设有滑槽,且其在动力装置的驱动下沿滑轨做相对或相向滑动运动;两个撑开针装置分别滑动安装于轨迹板的轨迹槽,且其一端滑动安装于滑动组件的滑槽内,另一端设有撑开针,并从脱料板的通孔内穿出,形成一撑开针立柱框;产品载座台固定安装于动力装置的动力端;连接器安装于产品载座台,密封圈套设于撑开针立柱框外侧。本申请可在一道工序中,完成密封圈的撑开和组装,生产效率高,降低成本,节省机构占地空间。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撑开及组装密封圈的机构,包括支架、滑动装置、两个撑开针装置、脱料板、产品载座台和动力装置;支架上设有立柱;脱料板固定安装于立柱上端,且其设有贯穿板体的通孔;滑动装置包括滑动板、滑轨、轨迹板和两个滑动组件;滑动板滑动安装于脱料板下方的立柱,且其板体上安装有滑轨;轨迹板安装于滑动板的上侧,且其板体上设有轨迹槽;两个滑动组件分别设有滑槽,且其在动力装置的驱动下沿滑轨做相对或相向滑动运动;两个撑开针装置分别滑动安装于轨迹板的轨迹槽,且其一端滑动安装于滑动组件的滑槽内,另一端设有撑开针,并从脱料板的通孔内穿出,形成一撑开针立柱框;产品载座台固定安装于动力装置的动力端;连接器安装于产品载座台,密封圈套设于撑开针立柱框外侧;在动力端沿径向运动的动力驱动下,带动两个滑动组件沿滑轨做相向滑动运动,带动两个撑开针装置同时在滑槽和轨迹槽内滑动运动,进而带动撑开针将密封圈撑开;动力装置的动力端沿径向继续运动,驱动滑动板沿立柱滑动运动,带动撑开针沿远离脱料板的方向运动,密封圈在脱料板的限制下脱离撑开针,并组装至连接器上,完成密封圈的撑开和组装工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瑞丰达工业科技有限公司,未经苏州瑞丰达工业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2218278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采集仪
- 下一篇:一种裁切后连接器PIN针检测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