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膨胀水壶及其车辆有效
申请号: | 202222157574.2 | 申请日: | 2022-08-16 |
公开(公告)号: | CN217783619U | 公开(公告)日: | 2022-11-11 |
发明(设计)人: | 董树峰;姜震旦;孙权 | 申请(专利权)人: | 常州德尔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1P11/00 | 分类号: | F01P11/00 |
代理公司: | 常州市英诺创信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58 | 代理人: | 蒋华 |
地址: | 213002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膨胀 水壶 及其 车辆 | ||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冷却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膨胀水壶及其车辆。膨胀水壶,包括上壳体及下壳体,所述上壳体及下壳体之间形成有存储冷却液的腔体,所述上壳体顶部开设有用于注入冷却液的加注口,下壳体底部凸出有若干间隔分布的凸条,所述凸条与加注口相对设置;本实用新型利用若干间隔设置的凸条,将从加注口注入的冷却液进行分割,减小了对壳体底部的冲击力,且可防止液体飞溅,避免产生气泡及穴蚀现象,从而提高了壳体的使用寿命及水泵的输送效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冷却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膨胀水壶及其车辆。
背景技术
水壶的主要功能是用于给汽车冷却系统中冷却液提供膨胀的空间与排出冷却系统的气体,维持冷却系统正常压力,让发动机、电池及电机等部件在最合适的工况下工作。
冷却液一般通过水壶的顶部的加注口注入,而水壶具有一定高度,从加注口注入的液体与水壶底部接触时冲击力较大,会造成壳体变形,且大面积液体产生飞溅,飞溅的液体动能较大,其与空气撞击时会导致空气融入液体中形成气泡,气泡会导致穴蚀现象,且水泵对冷却液进行输送时,因其吸入含有大量气泡的冷却液,气泡占据大量空间,使得冷却液的输送量不够,导致待冷却部位冷却效果不佳。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从加注口注入的冷却液与水壶底部接触时冲击力较大,造成壳体变形,且产生飞溅现象导致产生气泡的问题,现提供一种膨胀水壶。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膨胀水壶包括上壳体及下壳体,所述上壳体及下壳体之间形成有存储冷却液的腔体,冷却液在腔体内存储及循环,所述上壳体顶部开设有用于注入冷却液的加注口,下壳体底部凸出有若干间隔分布的凸条,所述凸条与加注口相对设置;初始加入冷却液时,因腔体为空腔,且腔体具有一定高度,从加注口注入的液体与腔体底部接触时冲击力较大,会造成下壳体变形,且大面积液体产生飞溅,飞溅的液体动能较大,其与空气撞击时会导致空气融入液体中形成气泡,气泡会导致穴蚀现象,且水泵对冷却液进行输送时,因其吸入含有大量气泡的冷却液,气泡占据大量空间,使得冷却液的输送量不够,导致待冷却部位冷却效果不佳;设置若干凸条后,相邻的两个凸条之间具有间隙,冷却液从顶部注入后,一部分与凸条接触,另一部分与壳体底部接触,间隔设置的凸条将大面积的液体分割成若干部分,减小了对壳体底部的冲击力,且被分割后动能较小,飞溅时与空气的撞击力度减小,空气在此力度下不足以融入液体中形成气泡,且与下壳体接触的液体被凸条侧壁阻挡,进一步防止了液体飞溅。
上述技术方案利用若干间隔设置的凸条,将从加注口注入的冷却液进行分割,减小了对壳体底部的冲击力,且可防止液体飞溅,避免产生气泡及穴蚀现象,从而提高了壳体的使用寿命及水泵的输送效率。
进一步的,所述腔体内部设有若干隔板,所述隔板上开设有若干供冷却液通过的流通孔,若干隔板将腔体分为若干相互连通的小腔,一方面可提高壳体的结构强度,另一方面可减小液体大体积的晃动对壳体侧壁造成的冲击,且可降低大面积液体晃动时的噪声。
进一步的,若干凸条沿其分布方向上靠近流通孔的凸条的高度小于远离流通孔的凸条的高度,冷却液流入后通过各连通孔流入各个小腔,靠近流通孔的较低的凸条一方面可起到防止液体飞溅的作用,另一方面不会对液体流通造成阻碍,较高的凸条可阻挡部分液体向远离流通孔的方向流动,而使其尽量流向流通孔,来提高流通效率;且若干凸条沿其长度方向上靠近流通孔的凸条的长度小于远离流通孔的凸条的长度,来提高其内液体的流通效率。
进一步的,所述下壳体上设有进液口及出液口,所述进液口及出液口之间连接有引流通道,且所述引流通道与腔体连通,循环冷却液从进液口进入后,因其流速较快,进入腔体后与壳体内部发生高速碰撞会产生大量气泡,导致出现穴蚀现象且降低冷却液的输送效率,引流通道将液体引入其内后,一部分液体直接通过出液口输送至待冷却部位,另一部分进入腔体进行循环,该结构可对液体进行导流,避免了高速冲击且减缓了液体流速,从而可避免产生气泡,所述引流通道顶部盖设有盖板,且盖板上开设有排气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常州德尔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未经常州德尔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22157574.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摩托车车架的后减震结构
- 下一篇:一种瑜伽砖打磨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