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建筑固废再生混凝土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2221773446.4 | 申请日: | 2022-07-11 |
| 公开(公告)号: | CN218557558U | 公开(公告)日: | 2023-03-03 |
| 发明(设计)人: | 谢定坤;蔡礼雄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理工大学 |
| 主分类号: | B28C7/04 | 分类号: | B28C7/04;B28C7/12;B28C7/00;B28C5/14;B08B1/02;B01D47/06;B07B1/52 |
| 代理公司: | 济南知来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7276 | 代理人: | 袁李芳 |
| 地址: | 430072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建筑 再生 混凝土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建筑固废再生混凝土装置,包括箱体,所述箱体上端左侧边缘位置连通安装料斗,所述箱体内部左壁上侧固定左高右低倾斜布置的滤板,所述箱体内部上侧对称转动连接两个纵向布置的辊筒且辊筒处在滤板上侧,所述滤板上端贴合刮板,所述刮板上端对称固定两个输送带,所述输送带内壁啮合两个辊筒,所述箱体后端固定连接驱动设备的固定部,所述驱动设备的活动部穿过箱体并与一个辊筒连接,该设计利用电机、辊筒以及两个输送带,会使刮板沿着滤板上表面移动,达到对滤板进行清理的目的,有效避免滤板发生堵塞现象,加大资源利用率,提升再生质量。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一种建筑固废再生混凝土装置,属于混凝土再生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混凝土是指由胶凝材料将集料胶结成整体的工程复合材料的统称,通常讲的混凝土一词是指用水泥作胶凝材料,砂、石作集料,与水按一定比例配合,经搅拌而得的水泥混凝土,混凝土在我国建筑行业广泛运用,并且在建筑施工中,会产生含有混凝土的固体废弃物,这些固体废弃物中混凝土可以回收利用制成原材料,因此需要用到再生装置。
现有技术中建筑固废再生混凝土装置一般会将固体废弃物研磨成粉末,然后将粉末投放到装置内,再向装置内注入水,从而使水与粉末混合并再生成可使用的混凝土,一般会在装置内进口位置设计滤板结构来对粉末进行过滤,防未完全研磨的固废物影响后续再生作业,而滤板结构易被物料发生堵塞现象概率大,会阻挡物料进入装置内,会影响后续再生质量,因此需要时设计一种建筑固废再生混凝土装置来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目的是提供一种建筑固废再生混凝土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本实用新型达到对滤板进行清理的目的,有效避免滤板发生堵塞现象,加大资源利用率,提升再生质量。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是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建筑固废再生混凝土装置,包括箱体,所述箱体上端左侧边缘位置连通料斗,所述料斗四周外端上侧设置水管且水管与供水管路连通,所述水管面向料斗一端等距连通安装内低外高倾斜布置的喷头且喷头延伸至料斗内壁上,所述箱体内部左壁上侧固定左高右低倾斜布置的滤板,所述箱体内部下侧等距转动连接多个纵向布置的搅拌器且搅拌器处在滤板下侧,所述箱体内部上侧对称转动连接两个纵向布置的辊筒且辊筒处在滤板上侧,所述滤板上端贴合刮板,所述刮板上端对称固定两个输送带,所述输送带内壁啮合两个辊筒,所述箱体后端固定连接驱动设备的固定部,所述驱动设备的活动部穿过箱体并与一个辊筒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箱体内部右壁滑动连接收集抽屉且收集抽屉延伸至箱体右端,所述滤板下端右侧边缘位置贴合抽屉。
进一步地,所述抽屉下端均匀开设多个漏水通孔。
进一步地,所述箱体内部固定纵向布置的限位板且限位板处在滤板下端,所述限位板右端贴合抽屉。
进一步地,一个所述辊筒的主轴延伸出箱体前侧并连接第二链轮,位于右侧的所述搅拌器的转轴延伸出箱体前侧并连接第一链轮,所述第一链轮与第二链轮通过连通链条传动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搅拌器的转轴延伸出箱体后侧并连接第三链轮,多个所述第三链轮通过链条传动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箱体左端下侧边缘位置连通设置用于排料的排水管。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建筑固废再生混凝土装置。
1、利用电机以及辊筒,会使两个输送带运动,进而使刮板运动,会使刮板沿着滤板上表面移动,达到对滤板进行清理的目的,有效避免滤板发生堵塞现象,加大资源利用率,提升再生质量。
2、先向料斗内投放研磨后的固废混凝土,再利用水管以及喷头向料斗内喷洒水,使水与研磨后的固废混凝土进行初步混合再进入箱体内,并在箱体内使水与研磨后的固废混凝土混合,实现再生为可使用混凝土,并且利用喷头向料斗内喷洒水,可在料斗内进行降尘作业,达到降尘作业与供水之间产生联动的目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理工大学,未经武汉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21773446.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拉入法用CIPP软管
- 下一篇:一种塑料制品的烫印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