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可视化鼻肠管置管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221209495.5 | 申请日: | 2022-05-18 |
公开(公告)号: | CN217489322U | 公开(公告)日: | 2022-09-27 |
发明(设计)人: | 刘艺;谢彩霞;曾霞;江华;丁蕾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 |
主分类号: | A61J15/00 | 分类号: | A61J15/00 |
代理公司: | 四川力久律师事务所 51221 | 代理人: | 林秋雅 |
地址: | 610072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可视化 肠管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涉及鼻肠管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可视化鼻肠管置管装置,包括鼻肠管,鼻肠管内设有引导管,鼻肠管的前端设有开口,引导管和鼻肠管能够相对滑动,且引导管的前端能够伸出开口;引导管沿长度方向贯穿设有通道一、通道二和通道三,通道一用于作为注药通道,通道二用于作为负压吸引通道,通道三内安装有摄像头,且摄像头位于引导管的前端;引导管的后端连接有操作手柄,操作手柄安装有扳机,扳机用于调节鼻肠管的前进方向,操作手柄开设有注药管和吸引管,注药管与通道一连通,吸引管与通道二连通,操作手柄还安装有摄像头的操作键,操作手柄电性连接有显示器;能够提高置管的成功率及效率,降低患者置管的风险,减轻医护人员的置管压力。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鼻肠管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可视化鼻肠管置管装置。
背景技术
某些患者特别是危重症患者,由于手术、疾病、创伤等不能经口进食或经胃管鼻饲行营养支持,只能选择安置鼻肠管在空肠段行肠内营养,从而提高机体的营养状况,改善病情的预后,缩短住院时间和费用。目前,临床上安置鼻肠管的方法主要有:1.徒手盲插法;2.内镜引导下置管;3.X线透视下置管;4.超声引导下置管。但上述方法仍然存在着诸多弊端,比如:1.徒手盲插法有导致鼻肠管插入颅内、误入气道形成气胸或者造成消化道穿孔、出血等风险;2.内镜引导下置管一般会要求患者在全身麻醉后再置管,不仅会增加患者的麻醉风险,且内镜的管腔较粗,在置管的过程中会导致患者消化道黏膜破损和出血的风险,置管花费的时间较长,费用也较高;3.X线透视下置管会使患者和医护人员都暴露在X射线下,增加了被辐射的危险,且不能在床旁进行操作,患者需要前往放射科进行置管,这样会增加患者在路途中的转运风险;4.超声引导下置管需要医务人员进行严格的超声知识培训,取得相应的资格证书后方可进行操作,整个培训周期长,培训费用高,且在给患者置管的过程中超声成像不容易清晰地被识别出,插管过程中发生消化道黏膜破损出血等情况时不容易被发现。
此外,目前临床上所使用的鼻肠管,由于管腔较细,没有防止营养液、消化液逆流的功能,临床上经常有鼻肠管堵塞的情况发生,造成二次或多次插入鼻肠管,给患者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和危险。
因此,上述方法的弊端使得医护人员在给患者安置鼻肠管时存在各种风险隐患,不仅易于延误患者的疾病预后,增加经济负担,还可能会增加了医护人员的工作量,给医护人员带来了诸多的不便。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发明目的在于:针对现有的鼻肠管,通过现有的安置方法均有一定的弊端,存在易于延误患者的疾病预后,增加医护人员工作量的问题,提供一种可视化鼻肠管置管装置,有效提高了鼻肠管置入的成功率及效率,能够降低患者置管过程中的风险,减轻了医护人员的置管压力。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可视化鼻肠管置管装置,包括鼻肠管,所述鼻肠管内设有引导管,所述引导管和所述鼻肠管能够相对滑动,所述鼻肠管前端的端面设有开口,且所述引导管的前端能够伸出所述开口;
所述引导管沿长度方向贯穿开设有通道一、通道二和通道三,所述通道一用于作为注药通道,所述通道二用于作为负压吸引通道,所述通道三内安装有摄像头,且所述摄像头位于所述引导管的前端;
所述引导管的后端连接有操作手柄,所述操作手柄安装有扳机,所述扳机用于调节所述鼻肠管的前进方向,所述操作手柄开设有注药管和吸引管,所述注药管与所述通道一连通,所述吸引管与所述通道二连通,所述操作手柄电性连接有显示器。
所述鼻肠管的前端作为伸入患者体内的进入端,所述鼻肠管的后端通常留置于患者体外作为营养液或药液的输入口,所述引导管用于辅助所述鼻肠管置入患者体内,所述引导管前端具有通道的出口,所述引导管的前端伸出所述开口后,所述鼻肠管置入时,利用所述吸引管能够进行吸胃内容物、吸水、吸气等操作,利用所述注药管则能够进行注药、注水、注气等操作,同时利用所述摄像头对置入路径进行拍摄,并且医务人员可通过所述显示器实时观看,从而便于医务人员调节所述鼻肠管的前进方向,并根据工况选择一些辅助操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未经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21209495.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还原回转炉
- 下一篇:一种无纺布加工剪切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