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基于盐分类提取的焦化污水处理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220998552.6 | 申请日: | 2022-04-26 |
公开(公告)号: | CN217323739U | 公开(公告)日: | 2022-08-30 |
发明(设计)人: | 张建飞;赵庆;赵峰燕;李健 | 申请(专利权)人: | 倍杰特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9/10 | 分类号: | C02F9/10;C02F103/34 |
代理公司: | 北京之于行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767 | 代理人: | 侯越玲 |
地址: | 100076 北京市大兴区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荣华中***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盐分 提取 焦化 污水处理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基于盐分类提取的焦化污水处理装置,其至少包括以并联的方式设置的能够分离出硫酸钠的硝逆流三效蒸发结晶系统(1)和分离出氯化钠的盐顺流二效蒸发结晶系统(2),所述硝逆流三效蒸发结晶系统(1)和盐顺流二效蒸发结晶系统(2)的液体排出口均与含盐母液处理组件(3)的进液口连接,所述含盐母液处理组件(3)至少包括混盐结晶单元(31)、回溶分盐单元(32)和残液处理单元(33),其中,所述残液处理单元(33)按照其能够有序地完成残液的洗涤和离心过滤的方式使得残余母液发生固液分离。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焦化污水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盐分类提取的焦化污水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环保产业的发展,各个焦化厂均配套了酚氰废水处理站,对炼焦、煤气净化和化学产品回收过程中产生的废水进行治理,但是随着干熄焦技术的推广,特别是随着焦化污水排放的新标准的提高,如何处理焦化污水成为了制约各个厂家发展壮大的瓶颈,因此,在现有生化污水处理的技术的基础上,发展了能够减少污水外排量的污水深度处理技术,但是部分焦化污水经过污水深度处理后,形成了高盐度焦化污水,也依然无法对高盐度焦化污水进行进一步的再回收处理。
现有的工业污水处理中,焦化废水主要来自焦炉煤气初冷用水、焦化生产过程中的生产用水以及蒸汽冷凝废水。焦化废水是一种典型的有毒难降解的有机废水。焦化废水中的污染物的浓度高,难于降解,由于焦化废水中氮的存在,致使生物净化所需的氮源过剩,加大了处理难度;焦化废水中多环芳烃不但难以降解,而且通常还是强致癌物质,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的同时也直接威胁到人类健康。焦化废水通过生化降解后,去除了大部分有毒有机物,但是剩下的部分成分可生化程度低,这部分难生化降解的污染物也不满足相关规范中的排水标准。现有的国家及地方法律法规和行业政策,均要求做到近零排放,同时还需求对产生的盐尽可能地进行资源化利用。
公开号为CN207362005U的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焦化废水零排放处理系统,包括由依次相连的除油池、气浮池、均和池、厌氧池、缺氧池、好氧池以及沉淀池构成的污水处理系统和与沉淀池的污泥出口相连的依次由污泥浓缩池、泥水分离池以及压滤机构成的污泥处理系统,沉淀池的污水出口依次与混凝反应池、沙滤池、臭氧反应器、脱盐预处理装置、脱盐处理装置、浓盐水处理装置以及浓盐水闪蒸装置相连。该系统利用臭氧装置,大大减少了污泥的产生,并对膜工艺产生的浓盐水进行闪蒸处理,使得浓盐水成为固体盐,实现了焦化废水的零排放,有效地解决了焦化废水难处理、难于实现回用的问题。但是该专利无法针对焦化废水中的不同盐分进行分类提取,并且无法提取出具有一定纯净度的盐类产品。
此外,一方面由于对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存在差异;另一方面由于发明人做出本实用新型时研究了大量文献和专利,但篇幅所限并未详细罗列所有的细节与内容,然而这绝非本实用新型不具备这些现有技术的特征,相反本实用新型已经具备现有技术的所有特征,而且申请人保留在背景技术中增加相关现有技术之权利。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之不足,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基于盐分类提取的焦化污水处理装置,其至少包括以并联的方式设置的能够分离出硫酸钠的硝逆流三效蒸发结晶系统和分离出氯化钠的盐顺流二效蒸发结晶系统,所述硝逆流三效蒸发结晶系统和盐顺流二效蒸发结晶系统的液体排出口均与含盐母液处理组件的进液口连接,所述含盐母液处理组件至少包括混盐结晶单元、回溶分盐单元和残液处理单元,其中,所述残液处理单元按照其能够有序地完成残液的洗涤和离心过滤的方式使得残余母液发生固液分离。
根据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残液处理单元至少包括沉降离心机构以及设置在所述沉降离心机构上的进液管和排出通道,其中,所述排出通道按照能够选择性地排出已完成固液分离的残余物质的方式设置为并联支路。
根据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沉降离心机构至少包括主腔体、双重转鼓和设置在双重转鼓内部的螺旋推件,其中,所述双重转鼓的一端连接至驱动单元的输出端上,使得所述双重转鼓在所述驱动单元的驱动下发生转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倍杰特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倍杰特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20998552.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