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实现抗菌抗血栓的血液导管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220984867.5 | 申请日: | 2022-04-26 |
公开(公告)号: | CN218793482U | 公开(公告)日: | 2023-04-07 |
发明(设计)人: | 王雨婷;王毅博;于一夫;赵美廷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M25/00 | 分类号: | A61M25/00 |
代理公司: | 成都华风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23 | 代理人: | 张巨箭 |
地址: | 300072***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实现 抗菌 血栓 血液 导管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实现抗菌抗血栓的血液导管装置,包括:对一氧化氮可渗透的、用于容置电解液的外壳;工作电极,工作电极为若干聚集的碳纤维丝,工作电极的末端位于外壳内部并负载有粉末状催化剂;工作电极的中端具有第一绝缘胶层;对电极,对电极为银丝,对电极的末端位于外壳内部、并且螺旋盘绕于工作电极的中端;对电极的中端具有第二绝缘胶层;电源,正极与对电极的前端连接,负极与工作电极的前端连接。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易于装配,易于临床实现,催化剂易于回收再利用,可有效降低抗菌抗血栓导管的使用成本,具有广阔的商业前景;通过使用碳纤维簇作为工作电极基底,可在实用的基础上得到较为理想的催化剂载量。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血液导管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实现抗菌抗血栓的血液导管装置。
背景技术
血液导管广泛应用于现代医学中,主要在介入治疗、血液透析、静脉麻醉、血流动力学监测、输液输血、营养支持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但其在使用过程中会面临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和形成血栓的风险,这样的问题仍困扰着现代医学,且需要被妥善解决。一氧化氮(NO)已被证明具有血管扩张与抗微生物/病毒的特性,可被用于解决上述风险。
目前已经存在使用复杂有机的NO供体涂层(如S-亚硝酸基硫醇)涂覆血液导管以减轻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血栓与感染情况。但此种方法存在价格昂贵、NO的通量不可调控等不足,使得其安全性与商业化面临较大的挑战。近来有报道采用均相电催化的方式通过对均相催化剂外加一定的电压可实现对NO通量的精准调控,但该方法对催化剂的回收仍存在较大挑战。
因此,为实现血液导管的进一步应用,有必要在非均相催化体系中通过电还原法实现NO的可控生成并用于提高血液导管的抗菌抗血栓性。针对上述问题,提一种实现抗菌抗血栓的血液导管装置,是本领域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实现抗菌抗血栓的血液导管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实现抗菌抗血栓的血液导管装置,包括:
对一氧化氮可渗透的、用于容置电解液的外壳;
工作电极,所述工作电极为若干聚集的碳纤维丝,所述工作电极的末端位于所述外壳内部并负载有粉末状催化剂;所述工作电极的中端具有第一绝缘胶层;
对电极,所述对电极为银丝,所述对电极的末端位于所述外壳内部、并且螺旋盘绕于所述工作电极的中端;所述对电极的中端具有第二绝缘胶层;
电源,电源的正极与所述对电极的前端连接,电源的负极与所述工作电极的前端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电解液为具有亚硝酸根离子和氯离子的混合电解液。
进一步地,所述外壳为硅橡胶外壳。
进一步地,所述工作电极的中端与外壳平行,所述对电极的中端与外壳平行。
进一步地,所述粉末状催化剂为Ru-MOF纳米片。
进一步地,所述电源施加的电位范围为0V至-0.4V。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绝缘胶层和第二绝缘胶层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绝缘胶层的其中一部分位于外壳内,另一部分位于外壳外;所述第二绝缘胶层的其中一部分位于外壳内、另一部分位于外壳外。
进一步地,所述碳纤维丝包括500根以上。
进一步地,所述外壳的外径为2mm,内径为1.43mm;所述对电极的直径为0.05~0.1mm。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大学,未经天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20984867.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锚网定位握边装置
- 下一篇:一种支架与安装座的装配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