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用于输电线路人工挖孔变截面变配筋桩基础有效
申请号: | 202220900412.0 | 申请日: | 2022-04-18 |
公开(公告)号: | CN217537036U | 公开(公告)日: | 2022-10-04 |
发明(设计)人: | 辜良雨;余国庆;何松洋;王劲;黎亮;韩大刚;胡全;梁明;刘翔云;鄢秀庆;杨洋;肖兵;付卫斌;汶根社;蒲凡;周建军;罗海力;余斌;汤欢;何文俊;何江华;李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西南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D27/12 | 分类号: | E02D27/12;E02D5/48;E02D5/52;E02D5/30;E02D17/02;E02D17/04 |
代理公司: | 成都九鼎天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51214 | 代理人: | 刘凯 |
地址: | 610056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输电 线路 人工 挖孔变 截面 变配筋 桩基础 | ||
本实用新型涉及输电线路桩基础技术领域,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输电线路桩基础按照桩基础全长统一截面设计,存在较大钢筋、混凝土浪费的问题,提供一种用于输电线路人工挖孔变截面变配筋桩基础,包括多个横截面积依次减小的基础节段,各个基础节段在竖直方向上依次相连;每个基础节段中均设有钢筋,所述钢筋为L型结构,相邻两个基础节段中的钢筋固定连接;本实用新型通过控制不同埋深处的桩基截面积和配筋,实现在满足基础承载能力的同时,达到混凝土和钢筋工程量最省的目的;对于变截面桩基础而言,其中的钢筋采用L型结构,方便钢筋在变截面处与上一基础节段的钢筋进行搭接或焊接,保证钢筋的传力性能。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输电线路桩基础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用于输电线路人工挖孔变截面变配筋桩基础。
背景技术
配筋是指为增强混凝土承载力而在混凝土中设置钢筋并进行设计、加工、配置的作业过程。
目前对于输电线路的桩基础,通常按照桩基础全长统一截面设计,存在较大钢筋、混凝土浪费,施工成本较大。
目前桩基础通常采用摩擦端承计算模型,随着基础埋深加大,基础承受的竖向力也呈线性减少,但是目前在施工中通常都按照桩基础全长统一截面进行配筋,如此,则存在较大钢筋浪费,施工成本较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用于输电线路人工挖孔变截面变配筋桩基础,以解决现有技术中输电线路桩基础按照桩基础全长统一截面设计,存在较大钢筋、混凝土浪费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是采用以下的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用于输电线路人工挖孔变截面变配筋桩基础,包括多个横截面积依次减小的基础节段,各个基础节段在竖直方向上依次相连;
每个基础节段中均设有钢筋,所述钢筋为L型结构,相邻两个基础节段中的钢筋固定连接。
由于在输电线路工程中,桩基础的主要控制条件是上拔荷载和抗倾覆荷载,桩基础采用摩擦端承计算模型,可知,随着基础埋深加大,基础承受的竖向力也呈线性减少,因此,本实用新型提出采用变截面桩基础,在不显著降低竖向承载力的同时,可以减少混凝土及钢筋用量,充分发挥材料的承载能力,从而提高经济性。
所述变截面桩基础由上述多个横截面积依次减小的基础节段组成,位于最下方的基础节段的横截面积最小,位于最上方的基础节段的横截面积最大。
对于变截面桩基础而言,其中的钢筋采用L型结构,方便钢筋在变截面处与上一基础节段的钢筋进行搭接或焊接,保证钢筋的传力性能,且所述钢筋应满足35d锚固要求。
因此,本实用新型通过控制不同埋深处的桩基截面积和配筋,实现在满足基础承载能力的同时,达到混凝土和钢筋工程量最省的目的。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
每个基础节段中均设有多个钢筋,所述钢筋沿着所述基础节段的环向间隔布置。
每个基础节段中的多个钢筋呈环向布置,能够保证基础节段的结构强度以及承载力。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
相邻两个基础节段中的钢筋之间为搭接或焊接。
由于钢筋采用L型结构,因此,相邻两个基础节段中的钢筋之间搭接或焊接都比较方便。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
L型结构的钢筋包括纵向钢筋和横向钢筋,所述纵向钢筋的长度方向与所述基础节段的长度方向相同,所述纵向钢筋与所述横向钢筋相互垂直,且二者的端部相连形成L型。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
所述L型结构的钢筋倒置,其中的横向钢筋与上一基础节段中的纵向钢筋固定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西南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西南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2090041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智能压力变送器
- 下一篇:芯片器件腔体封装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