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汽车配件加工用打孔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220848556.6 | 申请日: | 2022-04-13 |
公开(公告)号: | CN217317020U | 公开(公告)日: | 2022-08-30 |
发明(设计)人: | 魏燕容;林肇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市百事通达汽车配件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3Q3/06 | 分类号: | B23Q3/06;B23Q7/00 |
代理公司: | 深圳经纬创新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875 | 代理人: | 张柯 |
地址: | 510080 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区太和镇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汽车配件 工用 打孔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汽车配件加工用打孔装置,包括底板,所述底板的底部焊接安装有支撑板,支撑板的数量为两组且呈平行对应设置,底板的顶部焊接安装有龙门架,龙门架的顶部正中处镶嵌安装有电动推杆,电动推杆的伸缩端焊接安装有活动板。该汽车配件加工用打孔装置,通过设置工件调节机构和工件夹持机构,使得装置在对其工件进行打孔作业时,能够依据工件的打孔需求对其汽车零件进行位置上的变更,同时工件夹持机构内设置有旋转结构,使得工件需要进行的位置变更方向更多,能够有效的满足打孔作业的需求,有效的避免了传统打孔装置需要频繁拆装对打孔位置进行调节的情况,保证了装置的打孔作业效率,大大提高了装置的实用性。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打孔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汽车配件加工用打孔装置。
背景技术
在汽车配件加工时需要对部分配件的表面进行打孔操作,现有市场上的汽车配件加工用打孔装置不具备便于调节使用的功能,在对工件进行打孔时需要频繁拆装对打孔位置进行调节,加工效率较低,作业劳动量较大,不利于使用者的操作使用。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汽车配件加工用打孔装置,用于解决上述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汽车配件加工用打孔装置,包括底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的底部焊接安装有支撑板,支撑板的数量为两组且呈平行对应设置,底板的顶部焊接安装有龙门架,龙门架的顶部正中处镶嵌安装有电动推杆,电动推杆的伸缩端焊接安装有活动板,活动板的底部设置有钻头,底板的顶部位于活动板的正下方设置有工件调节机构,工件调节机构的顶部设置有工件夹持机构,所述工件夹持机构包括放置板、夹板、第二滑槽、第二双轴电机、第二螺纹杆、基板和第二滑块,基板活动安装在龙门架内,放置板活动安装在基板内,放置板的顶部正中处开设有第二滑槽,第二滑槽的内侧底部正中处焊接安装有第二双轴电机,第二双轴电机的输出端焊接安装有第二螺纹杆,第二螺纹杆的自由端依次与第二滑槽的两侧内壁转动连接设置,第二滑槽内置第二滑块,第二滑块的数量为两组且依次位于第二双轴电机的两侧,第二滑块套设于第二螺纹杆上并与第二螺纹杆螺纹连接设置,两组第二滑块内置螺纹呈相反设置,第二滑块的顶部焊接安装有夹板。
优选的,所述工件调节机构包括第一滑槽、第一滑块、第一螺纹杆、第一齿轮、固定块、连杆、第一双轴电机和第二齿轮,底板的顶部开设有第一滑槽,第一滑槽的数量为两组且呈平行对应设置,第一滑槽的前后侧内壁转动安装有第一螺纹杆,第一螺纹杆横向贯穿第一滑槽并延伸至底板的前侧外部,第一螺纹杆位于底板前侧外部一端焊接安装有第一齿轮,底板的前侧壁焊接安装有第一双轴电机,第一双轴电机的输出端焊接安装有连杆,连杆的自由端焊接安装有第二齿轮,第二齿轮与第一齿轮啮合设置,第一滑槽内置第一滑块,第一滑块套设于第一螺纹杆上并与第一螺纹杆螺纹连接设置,第一滑块的顶部焊接安装有安装板。
优选的,所述底板的前侧壁位于第一双轴电机的两侧焊接安装有固定块,固定块套设于连杆上并与连杆滑动连接设置。
优选的,所述第一滑块的初始位置位于第一滑槽的正中处。
优选的,所述安装板的顶部固定安装在基板的底侧上,放置板呈圆盘状结构设置,且放置板与基板转动连接设置,安装板的一侧壁焊接安装有固定板,固定板的底部焊接安装有电机,电机的输出端纵向贯穿固定板并与放置板的转轴焊接连接设置。
优选的,所述夹板的对应侧壁设置防滑垫,防滑垫的材质为橡胶。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汽车配件加工用打孔装置,通过设置工件调节机构和工件夹持机构,使得装置在对其工件进行打孔作业时,能够依据工件的打孔需求对其汽车零件进行位置上的变更,同时工件夹持机构内设置有旋转结构,使得工件需要进行的位置变更方向更多,能够有效的满足打孔作业的需求,有效的避免了传统打孔装置需要频繁拆装对打孔位置进行调节的情况,保证了装置的打孔作业效率,大大提高了装置的实用性。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市百事通达汽车配件有限公司,未经广州市百事通达汽车配件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20848556.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