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树木着枝角测量仪器有效
申请号: | 202220836602.0 | 申请日: | 2022-04-12 |
公开(公告)号: | CN218155934U | 公开(公告)日: | 2022-12-27 |
发明(设计)人: | 李国伟;艾卓;刘盛;宋志斌;朱海龙;张帅;崔桓潽;郭梦蕾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华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B5/24 | 分类号: | G01B5/24;G01B5/0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32013 吉林省吉林市***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树木 着枝角 测量 仪器 | ||
该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树木着枝角测量仪器,适用于测量乔木树干分枝与树干之间夹角的角度数据,应用于树木生长规律研究当中,仪器由数显角度尺(1),树干贴附面(2),激光指向器(3)组成。其有益效果是,可以快速、准确测量树木着枝角的角度数据,解决了传统测量方式无法准确放置测量仪器的问题;不仅可以快速确定着枝角的枝边界位置,而且结合长度测量工具,可以间接测量出树枝的弓高数据;结构简单,便于携带,测量精度高。
技术领域
该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树木着枝角测量仪器,适用于测量树干分枝与树干之间夹角的角度,应用于树木生长规律研究当中。同时也适用于类似物体角度的测量。
背景技术
着枝角,是指树木主干与分枝之间所形成的夹角,指枝条与树干之间的内角,通常情况下,着枝角的角度为锐角,个别植物随着枝条的生长,因为重力原因会导致枝条向下弯曲,偶尔有大于90度的现象出现。
着枝角对于研究树木生长规律,构建树木单木生长模型及林分生长模型非常重要,因此,准确、快速的测量树木着枝角对于林业科研工作者来说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树木由于其自身生长特征,树干要比树枝粗状,树枝随着年龄的增加,其粗度也会增加,而且树枝基部由于要对整根树枝进行支撑,树枝从尖部到基部是逐渐变粗的。传统的树木着枝角测量方法均采用学生用平板量角器进行量测,即,将量角器平面放在树干上,量角器的圆心靠进树枝着生处,侧枝形成的角度通过量角器进行量测。这种方法存在以下一些问题:1,测量位置很难掌握,由于树枝经过多年生长树干与枝树条粗细差别大,量角器无法放置到正确的位置上,而且树枝生长多年后树枝会弯曲,测量时很难确定树枝尖部的位置;2,测量精度无法保证,由于学生用的量角器为半圆形的,加上树枝形状的原因,观测者很难准确的读出着枝角的度数。
因此,如果希望快速、准确的测量出树木着枝角的角度,就需要测量设备具有便于携带、易操作、测量精度高等优点。
实用新型内容
1.要解决的问题
提高测量效率与测量精度是本实用新型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而且还要具有便于携带,易操作等优点。
2.技术方案
设备原理,利用可放置于树干上,且便于确定着枝角位置的装置,利用数显角度尺的自动测量任意夹角角度的原理求算出着枝角的度数。
本实用新型,一种树木着枝角测量仪器,利用数显角度尺的自动测量任意夹角角度的原理,改变市场上常用的数显角度尺的结构,使数显角度尺的量角点能够放置到待测着枝角的拐角点,将数显角度尺的一条边与树干贴附,另一条边与树枝对齐,所显示的角度即为该树枝的着枝角度。
本发明人发明的一种树木着枝角测量仪器,由数显角度尺,树干贴附面,激光指向器组成。数显角度尺为仪器的主体部分,树干贴附面与激光指向器分别固定在数量角度尺的两支尺杆的外侧。
优选的,数显角度尺,由数显角度传感器,数字显示屏和两根尺杆组成。数显角度传感器固定于两根尺杆的一端,位于两根尺杆的中间,由一根轴将两根尺杆连接到一起。数字显示屏位于其中一根尺杆的外侧,当数显角度尺的两个尺杆合并时,数显角度尺角度为零。尺杆由合金材料制成,为片状,材质轻、坚硬、收缩性小且光滑度好;树干贴附面固定在没有数字显示屏的那根尺杆的外侧,激光指向器固定在有数字显示屏的尺杆的外侧。
优选的,树干贴附面,由无毒无味、抗氧化的塑料或者橡胶材料制成,选用该种材料可以起到减轻仪器重量及防滑的作用。树干贴附面固定在不带数字显示屏的尺杆的外侧,其外侧表面为弧形,下端与数显角度尺的转动轴平齐,弧形结构的窄边一侧的中间部分宽出尺杆3cm左右。弧形结构便于与树干较好贴合,而且与树干贴合后可以使数显角度尺与待测树枝处于平行状态,有利于提高仪器的测量精度。树干贴附面的下端与数显角度尺的转动轴平齐,可以方便的将数显角度尺的转动轴与树枝的着枝点对齐。宽出的部分便于操作者将仪器固定在树干的相应位置上,且不会影响仪器测量的精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华大学,未经北华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2083660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