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应用于相变蓄冷装置的3D均热板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2220622359.2 | 申请日: | 2022-03-21 |
公开(公告)号: | CN217179370U | 公开(公告)日: | 2022-08-12 |
发明(设计)人: | 于世杰;陈建辉;张忠政;郭辉;陈维兵;何世安;朱魁章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六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F28D20/02 | 分类号: | F28D20/02;F28D15/04;B23P15/00 |
代理公司: | 合肥天明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4115 | 代理人: | 奚华保 |
地址: | 230088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应用于 相变 装置 均热 板结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应用于相变蓄冷装置的3D均热板结构。该均热板结构包括强化传热壳体和安装在强化传热壳体顶部的盖板。强化传热壳体是一个整体加工成型的异形结构,该异形结构的表面积大。强化传热壳体和盖板形成异形密闭空间,且该异形密闭空间内设有采用铝粉烧结成型的3D毛细芯。所述强化传热壳体侧面上设置有均热板工质充注管。由以上技术方案可知,本实用新型构建了一种新的基于铝粉结构烧结芯的整体式3D均热板强化传热结构,利用所述异形密闭空间内的工质气液相变实现强化传热,满足相变蓄冷装置的快速传热需求和热源器件的温度控制需求。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相变传热强化及均温板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应用于相变蓄冷装置的3D均热板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激光、红外探测等短时、间歇性工作器件的发展和广泛应用,相应的相变蓄冷装置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典型的相变蓄冷装置主要包括壳体、相变工质(一般为石蜡)、相变强化传热结构等,是利用相变工质的相变潜热来吸收器件产生的热量,保证激光、红外等热源器件的可靠工作。
目前相变强化传热结构多采用常规铝翅片、泡沫铜、泡沫石墨等方式进行传热强化,但受限于强化传热结构材料本身的传热限制,整体强化效果有限,对于需要快响应的蓄冷装置来说,传热瓶颈的限制更为突出,直接影响整个蓄冷装置的性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应用于相变蓄冷装置的3D均热板结构,该均热板结构能够利用相变传热的高速热导率实现3D的强化传热。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应用于相变蓄冷装置的3D均热板结构,包括强化传热壳体和安装在强化传热壳体顶部的盖板。强化传热壳体为整体加工成型的异形结构,内外表面接触面积大。所述强化传热壳体和盖板形成异形密闭空间,且异形密闭空间内设有采用铝粉烧结成型的3D毛细芯。
进一步的,所述强化传热壳体和盖板均采用铝合金材质。
进一步的,所述强化传热壳体上安装有均热板工质充注管。
和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为:
(1)本实用新型构建了一种新的基于铝粉结构烧结芯的整体式3D均热板强化传热结构,利用所述异形密闭空间内的工质气液相变传热实现强化传热,满足相变蓄冷装置的快速传热需求和热源器件的温度控制需求。
(2)本实用新型所述3D均热板结构应用于相变蓄冷装置时,首先将3D均热板结构、相变蓄冷装置壳体和相变工质充注管装配到一起,连接处可采用电子束焊或搅拌摩擦焊进行封口,形成相变蓄冷装置结构,所述结构制作完成后充注相变工质,如石蜡,形成相变蓄冷装置。
(3)本实用新型所述3D均热板结构,利用所述异形密闭空间内的工质气液相变传热实现强化传热,提高强化传热壳体的导热系数,改善盖板上的热源温度,同比热源最高温度可降低5~8℃。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中的3D均热板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的3D均热板结构应用于相变蓄冷装置时的剖视图。
其中:
1、盖板,2、强化传热壳体,3、3D毛细芯,4、均热板工质充注管,5、相变蓄冷装置壳体,6、相变工质充注管,7、相变工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六研究所,未经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六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20622359.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用于圆形存储料场盘点的扫描装置
- 下一篇:耐扭转中压风电软电缆